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玻璃体后脱离(PVD)指的是原本粘连在一起的视网膜的内界膜(ILM)与玻璃体的后皮质(PVC)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了分离。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原本是紧密相连的,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使两者易发生分离也就是发生了PVD。而发生PVD时,ILM和PVC的分开必然相互产生某些牵引作用,这种牵引作用所产生的牵引力势必会对视网膜的结构产生一些影响从而成为某些视网膜疾病的潜在起因,所有对PVD及其相关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由于PVD的因素所导致的眼底视网膜疾病的防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1.对比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和非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2.对比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与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3.对比非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与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4.对比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与非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方法1.通过对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住院并进行单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进行筛选。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双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术眼为高度近视A1组,其对侧眼为A2组;双眼眼轴≤24mm的患者术眼为非近视眼B1组,其对侧眼为B2组。2.共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125例。高度近视术眼A1组42眼,其对侧眼A2组42眼;非近视眼术眼B1组83眼,其对侧眼B2组83眼。所有患者在白内障术前记录年龄、性别、视力、内科临床生化指标、眼轴、眼压和角膜厚度等一般资料。并在术前、术后一周和术后一个月对所有眼进行B超与OCT的检查。分别对术前A1组+A2组与B1组+B2组PVD的发生情况;术后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1组与B1组之间PVD的发生与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A1+A2组84眼白内障术前发现PVD30眼(35.71%),B1+B2组166眼白内障术前发现PVD31眼(18.67%),两组对比PV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 P=0.04)2.A1组42眼术后1个月内发现新发PVD和PVD进展10眼(23.81%),A2组42眼术后1个月内发现新发PVD和PVD进展3眼(7.14%)。两组术后PV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 P=0.01)3.B1组83眼术后1个月内发现新发PVD和PVD进展7眼(8.43%),B2组83眼术后1个月内发现新发PVD和PVD进展6眼(7.23%)。两组术后PV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 P=0.26)4.A1组42眼术后1个月内发现新发PVD和PVD进展10(23.81%)眼,B1组83眼术后1个月内发现新发PVD和PVD进展7眼(8.43%)。两组术后PV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 P=0.01)结论1.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大于非近视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2.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一个月内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率大于未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率。3.非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一个月内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率和未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非近视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率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4.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一个月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率大于非近视眼白内障术后玻璃体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发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