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手术效果。但对于存在严重髋臼缺损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术中安放假体的过程中会因覆盖率不足造成各种困难。应用术中截下的股骨头行结构性植骨重建缺损髋臼,可以为真臼位置安装假体提供满意的覆盖率及稳定性。目的本研究目的在降低移植骨假体覆盖率和解剖位置重建髋臼的基础上,术中重点对植骨及髋臼进行处理,通过影像学改变、术后功能评分及植骨覆盖率分组评分等,对植骨覆盖率及重建位置对术后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与验证,判断结构植骨重建髋臼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的手术中期疗效。方法2005-2010年,对25例31髋Crowe分型在Ⅲ型和Ⅳ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随访23例29髋,其中Ⅲ型15例18髋,Ⅳ型8例11髋,平均年龄52岁,平均随访5.1年。术前做常规影像学检查,并对髋臼缺损程度、周围骨的质量和股骨头情况进行评估。术中使用小号髋臼锉对植骨床骨面进行处理,取截下的股骨头制备骨块行结构植骨,并行全髋置换。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植骨块融合及与髋臼假体的影像学变化,测量得到植骨覆盖率及髋臼重建位置等参数。随访病人术前做Harris评分,术后做1年及最后一次随访评分,进行统计学检验;另外,结合分组植骨覆盖率与功能评分的关系及重建位置的选择,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判断。结果除1例单髋术后2年因脱位翻修,其余随访病例未出现假体松动、植骨吸收松动。影像学改变可见植骨与宿主骨融合,接触面模糊消失,骨小梁重建;未见假体位移及明显植骨吸收。宿主骨提供髋臼假体的平均覆盖率为66.4%,即植骨覆盖率为33.6%,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4.35,术后一年平均Harris评分89.2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最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7.9分。以Harris评分反应术后效果,优良率达90%。通过植骨覆盖率与Harris评分关系进行分组研究,将植骨覆盖率不超过35%视为相对安全有效的范围,间接评价植骨覆盖率对结构植骨全髋置换手术效果的影响。结论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满足覆盖率前提下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行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具有安全有效的意义。结构植骨术中应用小髋臼锉预先处理假臼,植骨块先完整截取再比量修整,以渗血松质骨面为植骨接触面,同时配合颗粒松质骨填塞可得到满意的植骨效果。通过影像学改变及其他术后随访结果的研究,认为宿主骨假体覆盖率不低于50%情况下,原则上应坚持真臼水平位置重建,对于重建困难患者,于近真臼解剖位置安放假体。分组覆盖率与术后功能评分关系可以保守得到结论为植骨覆盖率在35%之下为安全可行,基本符合普遍认同的30-40%的区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