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智能材料作为传感器及作动器,层合于空间板壳结构表面或嵌入其内部,实现对结构的智能控制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传统的作动器(如压电作动器、记忆合金作动器及电致伸缩作动器等)相比,当采用基于光电材料镧改性锆钛酸铅(PLZT)的光控作动器时,由于作动器与控制光源间无需线路连接,因此可以避免电磁干扰,并且符合航空、航天结构轻质化发展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将开展利用光控作动器的板壳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提出利用沿厚度(0-3)方向极化的PLZT(简称PLZT(0-3))作动器及光控压电混合驱动两种方式实现板壳结构的振动控制,针对光控作动器产生驱动应变的本构模型、光电层合板壳结构系统动力学建模、面向不同应用背景的分布式光控作动器的构型设计及光控作动器的激励策略等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为此类智能结构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具体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建立了PLZT(0-3)作动器及光控压电混合驱动方式的本构方程。基于PLZT在光-电-热-力等多能场耦合作用下的反常光生伏打效应及光致伸缩机理,研究光照强度及PLZT(0-3)作动器的尺寸参数对其产生的饱和光致应变及时间常数的影响,从而建立了PLZT(0-3)作动器在光照阶段产生驱动应变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利用PLZT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光电压驱动压电作动器的光控压电混合驱动方式,利用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光控压电混合驱动下作动器产生应变的本构方程;通过实验证明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准确描述在不同光强下,光控作动器产生的驱动应变随光照时间的动态响应。基于Hamilton原理和多层薄壳理论,建立了可适用于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几何参数的光控层合板壳结构的通用动力学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模态展开技术建立了光控层合板壳结构的模态控制方程及分布式光控作动器在激励信号的作用下,对结构产生的模态控制力数学模型。为研究作动器布局及构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基于作动器边界条件的的变化,开展了能产生多自由度非均匀控制力/力矩的新型光致伸缩作动器构型的研究。基于平面位移变分法,建立了特定边界条件下,作动器在激励信号的作用下对结构产生的非均匀控制力及力矩的分布函数;以开口圆柱壳为例,利用模态控制因子,参数评价了新型作动器的尺寸、布局对其产生模态控制行为的影响;针对PLZT(0-3)光致伸缩作动器“单向驱动性”的特点,提出了对新型作动器各区域的速度反馈半周期激励的控制策略;利用Newmark-β法对开口圆柱壳的模态控制方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且表明增大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作动器的响应速度,从而改善新型作动器对结构的模态控制效果。研究表面成型式作动器构型,以实现对结构的光控独立模态控制。针对典型结构,推导了实现结构独立模态控制的光控作动器表面电极形状函数;以悬臂梁结构为例,分别研究了基于PLZT(0-3)作动器及光控压电混合驱动,实现结构的独立模态控制。针对PLZT(0-3)作动器,提出了作动器各个区域双面粘贴,两个光源ON/OFF的激励策略;针对光控压电混合驱动,提出了多片PLZT与压电作动器正/反接控制的激励策略;结合速度反馈定光强控制的控制算法,分别对两种光控方式下悬臂梁的独立模态控制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针对光控板壳结构独立模态控制,作动器表面电极形状函数设计及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对光控压电混合驱动的激励策略及光控结构独立模态主动控制进行实验研究。针对光控压电混合驱动提出四种激励策略,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实验分析;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模态传感器的正交模态性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不同光照强度下悬臂梁独立模态主动控制的实验研究,有力地支撑了本文关于成型式传感/作动器的理论推导及参数评价的相关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