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gji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建国后郭沫若多重身份的复杂存在的角度入手,通过对郭沫若作为外交使者、国家领导人以及在建国后重要文化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学特性的分析,试图探究建国后郭沫若作为多重政治身份与文学家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建国后郭沫若在各种身份角色之间相互转换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在这些心理转变的过程中郭沫若文学家形象嬗变的因缘,在此基础上还原建国初期郭沫若真实的存在。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郭沫若作为外交使者身份与其文学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使者,郭沫若的外交言论除了有国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这种政治性的话语外,还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这表现在古语或一些习语的借用;善于运用排比句式;诗化的倾向;夸张、比喻、象征、反语手法的惯用以及另一种文体——访问散文的创作等五个方面。通过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更加发挥他作为外交使者的作用,而且激发人民的特殊时期的爱国情绪,使广大人民更加团结,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壮大做出贡献。第二章探讨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郭沫若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的郭沫若一方面不仅不断的创作出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政令宣传等政治活动中也借助于文学因素显现地表达他政治的意图,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郭沫若在一些政论文中也还隐隐地显示出文学的特质来。第三章在研究郭沫若在建国后重要的政治文化运动中文化旗手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这一章主要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批判胡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等四次重要的政治文化运动,来展示郭沫若在政治斗争中时刻围绕着思想文化的主题,用文学作为政治的表现手段,从他在这些运动中所发表的一些言论我们便能够明显地发现他作为文学家的独特的一面。本论文的着力点和创新点在于:1、论文通过对建国后郭沫若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关系的考察,切实走进了建国后郭沫若生存的文学现场,并且在立足于详实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弥补以往对建国后郭沫若认识的不足,在新的视角上纠正现存的对建国后郭沫若研究的偏差。2、论文借助于文学与政治的理论,对郭沫若建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文本存在形式等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3、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建国后郭沫若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建国后文学家生存的状况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其他文献
汪曾祺在其作品中着力用"平常话"塑造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其作品也被贴之以"淡然"、"平和"的标签,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在汪曾祺笔下以清新的风景画展开,其中《受戒》以及《
今天,这里群英荟萃、少长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有些同志过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见面。见到大家很高兴。$$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
报纸
本文通过对比赵氏孤儿事件在史书和戏剧中的不同面貌,力图运用叙事学的方法,以结构、时间、视角为主要手段对戏剧《赵氏孤儿》重新解读,揭示其版本流变的历史解构意义。
本文根据 1993- 2 0 0 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 2 0 0 1- 2 0 0 2年周年实验资料 ,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 ,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新的重要指导性文本,必将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分析和建议具有时代特征,也反映
随着资金跨国流转的日益频繁,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信托运作越来越广泛。离岸信托与家族信托均是涉外民事信托的主要形式,二者相互独立却又密切相关。在我国,离岸形式的运用是
通过天津津塔避难层桁架制作,介绍了其难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针对6种典型压力辅助成形工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这6种工艺分别是板材充液成形技术、管材内高压成形技术、脉动载荷充液成形技术、充液热成形技术、固体颗粒成形技
分析脑肿瘤患者的脑电图表现,探讨脑电图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纳入收治的49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常规脑电图和长程视频脑电图实施检查,获取监测1h、12h的脑电
作为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左翼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于1925年底发表的小说《马克思进文庙》颇有令人琢磨之处。该小说不仅故事情节荒诞,小说的文体选择与小说中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