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建国后郭沫若多重身份的复杂存在的角度入手,通过对郭沫若作为外交使者、国家领导人以及在建国后重要文化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学特性的分析,试图探究建国后郭沫若作为多重政治身份与文学家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建国后郭沫若在各种身份角色之间相互转换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在这些心理转变的过程中郭沫若文学家形象嬗变的因缘,在此基础上还原建国初期郭沫若真实的存在。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郭沫若作为外交使者身份与其文学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使者,郭沫若的外交言论除了有国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这种政治性的话语外,还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这表现在古语或一些习语的借用;善于运用排比句式;诗化的倾向;夸张、比喻、象征、反语手法的惯用以及另一种文体——访问散文的创作等五个方面。通过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更加发挥他作为外交使者的作用,而且激发人民的特殊时期的爱国情绪,使广大人民更加团结,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壮大做出贡献。第二章探讨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郭沫若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的郭沫若一方面不仅不断的创作出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政令宣传等政治活动中也借助于文学因素显现地表达他政治的意图,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郭沫若在一些政论文中也还隐隐地显示出文学的特质来。第三章在研究郭沫若在建国后重要的政治文化运动中文化旗手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这一章主要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批判胡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等四次重要的政治文化运动,来展示郭沫若在政治斗争中时刻围绕着思想文化的主题,用文学作为政治的表现手段,从他在这些运动中所发表的一些言论我们便能够明显地发现他作为文学家的独特的一面。本论文的着力点和创新点在于:1、论文通过对建国后郭沫若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关系的考察,切实走进了建国后郭沫若生存的文学现场,并且在立足于详实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弥补以往对建国后郭沫若认识的不足,在新的视角上纠正现存的对建国后郭沫若研究的偏差。2、论文借助于文学与政治的理论,对郭沫若建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文本存在形式等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3、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建国后郭沫若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建国后文学家生存的状况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