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的报纸为什么叫“报”?笔者经研究发现,“报”与“保”相反相成:“保”的原义是“负子于背”,后来又引伸出保护、养育与教化的涵义;先有自上而下的类似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养育与教化之“保”,后有自下而上的类似子女对父母的报答之“报”,所以“报”自先秦时起就多用于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而最早的报纸——一唐代的进奏院状报也属于这种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因此,报纸之“报”反映出我国古代官方信息传播伦理性特征的一面。 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借鉴历史语义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深描以及对比等方法,通过对历时性的“保”、“报”之间关系的考察与阐释,深化对我国古代官方信息传播伦理性特征的认识。为了使研究在纵向与横向上都有一定的覆盖面,本研究又选取了两个与“报”有密切关系的表示官方信息传播的关键词:“告”和“奏”。所以,本研究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保”与信息传播意义上“告”、“报”及“奏”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既包括它们之间在语义上的关系,也包括“保”与与“告”、“报”及“奏”有关的官方信息传播制度、媒介的关系。2.这些关系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这既是一项对官方信息传播关键词进行的历史语义学考察,也是一项新闻学与政治传播相交叉的研究。 本研究得出的中心论点是,“保”与“报”的关系可以作为解释我国古代官方信息传播的一种理论范式。“保”表示类似父母对子女的在物质方面的保护、养育以及在精神方面的教化,“报”表示类似子女对父母的在物质方面的报答以及在信息方面的上报,二者具有伦理意义上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天子、皇帝被视为全国的“君父”,因其对臣民具有保护、养育意义上“保”的角色与地位,所以臣下完成自己份内的任务就是对天子、皇帝的“报答”或“报效”,相应地完成任务以后向天子、皇帝的信息反馈就叫做上“报”;与“报”多表示物质性报答以及简单、直接的向上信息传递有所不同的是,“奏”最初表示精神方面的取悦性报答以及主要用于面向皇帝的、比较复杂的信息传递。由天子、皇帝主导的对下的信息传播,不论是西周时期“告”的制度,秦代的石刻,汉代以后的布告还是宋代以后的邸报,都具有伦理性教化意义上“保”的性质,其中西周时期“告”的制度与汉代以后的布告还具有一定的伦理性保护意义上“保”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了促成臣下、百姓对己的报答之“报”,二是为了使臣下具备作为皇帝在地方之代表的、“保”的实施者的应有素质。 我国古代官方信息传播的这种“保”与“报”意义上的伦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也一直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新闻事业。因此,“保”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传播学里的一个关键概念,应该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