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属于硬蜱科(Ixodidae)能够传播多种病原,危害动物及人类的健康,该蜱虫在锡林郭勒盟地区分布广泛,成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之一。本研究以锡林郭勒盟14个不同牧区的1162只蜱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分类鉴定,并初步评估了草原革蜱可能携带的布鲁菌病原,结果如下:1.对2017-2018年在锡林郭勒盟14个不同牧区采集蜱虫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对蜱虫的假头基,缘垛,盾板等形态特征观察,初步确定该地区优势蜱虫为草原革蜱。测得线粒体16S 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基因片的序列与GenBank上已知草原革蜱序列的相似度均为99%以上,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吻合。应用Mega6.06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16S rRNA和COI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锡林郭勒不同地区鉴定的草原革蜱与国内外已经鉴定的草原革蜱聚为同一分支上,特别是与中国新疆鉴定的蜱种遗传距离最近。2.对锡林郭勒地区采集的草原革蜱的121条16S rRNA基因序列和85条COI基因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经碱基的组成成分分析发现,A+T的含量明显大于C+G的含量,符合昆虫线粒体DNA碱基具有显著AT偏向性;经碱基饱和替换性分析发现,两种基因均未达到饱和,该结果提示系统发育分析是可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基因单倍型多样性为0.751(Hd≥0.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494(π<0.5%),而COI基因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74(Hd≥0.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335(π<0.5%),这表明16S rRNA和COI基因在该蜱种群中经历瓶颈效应后再次出现了明显的扩张现象。3.采用常规PCR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4个不同地区的蜱虫进行布鲁菌病原特异性基因的检测。常规PCR结果表明1162只蜱虫的布鲁菌阳性率为27.54%,个别地区甚至达到80%;这些常规PCR显示阳性和阴性结果中,随机选取各50个样品,再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该试验结果显示:在所选取的常规PCR结果为阳性和阴性样品中,布鲁菌特异性基因的拷贝数分布在7.19× 102-1.06× 107拷贝之间。结论:草原革蜱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优势蜱种之一,不同的地区蜱虫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基因单倍型。草原革蜱可能是携带布鲁菌病原的一种媒介生物,具有传播人和动物布鲁菌病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