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分别观察辰时(7:00-9:00)、酉时(17:00-19:00)和辰、酉时(7:00—9:00和17:00-19:00)循经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②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分析比较不同时辰的循经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尝试找出灸法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障碍的最佳干预时间。③进一步形成系统完整的循经灸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技术操作规范以供临床参考使用,进一步提高灸法干预的有效性,扩大灸法干预的影响力。[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并符合纳排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辰时)、试验2组(酉时)、试验3组(辰、酉时)各3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组,对照组按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中的建议进行改善脑循环、溶栓、抗栓、脑保护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对应时辰的循经灸干预,试验1组在辰时(7:00-9:00)、试验2组在酉时(17:00-19:00)、试验3组在辰、酉时(7:00-9:00和17:00-19:00),每个时段分别进行1次循经灸,共干预14天。于干预前后对比各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情况。于干预前后检测血清碱性成纤维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的含量。[结果]到研究结束,共有120位患者完成研究,未产生脱落病例。干预前,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前后自身比较,四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除对照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和ADL评分均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含量和Ang-1含量均上升。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1组、2组、3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1组、3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ADL、FMA评分较对照组提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ADL评分、FMA评分较对照组提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试验1组、2组、3组与对照组相比VEGF含量增高(P<0.05)、Ang-1含量增高(P>0.05)。试验1组、2组、3组NIHSS评分组间两两比较,试验1组与2组、3组相比无差异性(P=0.177、P=0.515>0.05);试验3组与2组比较有差异性(P=0.047<0.05)。试验1组、2组、3组FMA评分组间比较,试验1组和2组相比、试验1组和3组相比,试验3组和2组相比均有差异性(P=0.044、P=0.006、P=0.000<0.05);试验1组、2组、3组ADL评分组间比较,试验1组和2组相比、试验1组和3组相比,试验3组和2组相比均有差异性(P=0.048、P=0.018、P=0.000<0.05);试验1组、2组、3组血清VEGF含量组间两两比较,试验1组和2组、3组相比无差异性(P=0.061、P=0.348>0.05);试验2组和3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5<0.05)。干预后组间比较,血清Ang-1含量较干预前均升高(P>0.05)。[结论]①采用循经灸干预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有随着时间改善的趋势。短期干预周期内,时间因素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未随着分组的不同表现出显著性差异。②基于子午流注理论,采用辰、酉时循经灸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辰组和酉时组,辰时循经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酉时组。③基于子午流注理论,采用辰、酉时循经灸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优于辰组和酉时组,辰时循经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略优于酉时组。④进行早期循经灸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活动能力,加快康复,其可能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调控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