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当前,世界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要面对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失衡等不同程度的挑战,对内也同样面临着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带来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此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构想,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符号,中国对其沿线国家的贸易,从汉朝丝绸之路开拓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高超,主要将这些商品传到西方,遂取名为丝绸之路。随着贸易的发展,除了货物贸易之外,中国的艺术、文化等无形产品西传,西方的文学、宗教等也传到了中国,为双方的商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后期汉代人张骞怀着神圣的国家使命、历经九死一生而开辟出的世界性贸易通道。张骞前后两次出使,分别到了今天的中亚地区和伊朗地区,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此外,随着造船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上贸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汉武帝时期就己经南下至南亚地区。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陆上丝绸之路因为战火原因几度中断,但海上丝路却不断发展。到唐朝,政府大力推进海上贸易的发展,东南沿海港口不断开放,海上丝绸之路更为发达,经宋、明两朝的发展,中国对南亚和波斯湾地区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但随着清朝的海禁政策,中国的远洋航线几乎停滞,但仍然有以郑和代表的远洋舰队七下西洋,将航线延伸至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新的高潮。但是,随着清政府的没落,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的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平等文明的对外贸易不复存在。于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重建依然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明显的经验和教训可循,因此,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有了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抛开传统的贸易弹性研究方法,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23个代表性的国家,以中国对其的1995-2016年的出口商品贸易面板数据为基础,区分价格变化引起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联系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运用PVAR模型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商品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和国家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进行分类,深度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行业商品的不同性质,并制定不同的调整策略。结果显示:①对于同等程度的出口价格调整,更低收入水平国家对其的敏感程度越高;②中国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出口不同类型的商品,更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会更多地输出低档商品;③加入WTO使得中国对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输出增多,价格降低,对高等收入水平国家影响有限;④中国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使得中国对不同国家的出口数量全线增加,但是出口价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⑤在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受到的危机程度更低,总体上对中国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