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昆仑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床便位于东昆南复合拼接带内,夹持于昆中和昆南断裂之间。矿区地层简单,仅出露三叠纪、侏罗-白垩纪地层,其中三叠纪洪水川组是矿区主要赋矿地层。矿区内断裂是主要构造,褶皱相对不发育,断裂主要以NWW向和近SN向为主。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分布广泛,主要为印支-海西期呈岩基、岩株及岩脉产出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中细粒花岗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等。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该套岩石属于过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SiO2含量很高,相对富钠而贫钾、钙和镁。斑岩体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俯冲作用导致俯冲板片的流体降低熔点和直接交代地幔,使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提供热能,使基性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斑岩岩浆。获得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8.3±1.5Ma,谐和年龄值为248.4±0.83Ma,为早印支期,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矿区发现的钼矿(化)体主要分布于下得波利、埃坑德勒斯特南、埃坑德勒斯特北三个矿化异常区内,其中埃坑德勒斯特北异常区工程控制程度较高,见矿效果也较好。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矿床主要的矿石矿物有辉钼矿、黄铜矿和黄铁矿,含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黑云母等。矿石主要以它形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晶结构、碎裂结构和交代结构,以块状、浸染状、细脉状和网脉状构造为主。根据电子探针结果,闪锌矿中Fe的含量(0.73%)较低,方铅矿中Cd含量(0.07%~1.13%)也较低,结合矿区矿石原生晕显示的中温成矿元素组合表明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主要金属硫化物形成温度较低,这和以往通常认为的热液钼矿形成于较高温度条件明显不同。矿区发育的黄铁矿中Co的平均含量为0.08%,暗示黄铁矿的形成具有深源的特点。S/Fe比值(平均为1.144)小于1.148,这表明黄铁矿形成的温度较高。黄铁矿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均有发育,形成这种含量特征的原因可能是成矿早期,深部热源温度很高,热液中Co等元素含量也较高,在黄铁矿结晶时少量Fe被Co替代。矿区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石膏化等,整体为面型蚀变。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分别为氧化物阶段(Ⅰ),黄铁矿-磁黄铁矿-石英阶段(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碳酸盐阶段(Ⅳ),其中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是主成矿阶段。通过显微测温,发现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有气液两相型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体系,均一温度(150~280℃)、盐度(2~30wt%NaCl)和密度(0.76~1.16g/cm3)变化范围较大。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但盐度较高,可能与流体吸收浅部含盐地层中高盐度层间水有关。受实验室条件所限,未测得成矿早期温度上限,但主成矿阶段(阶段Ⅲ)温度为200℃左右。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成岩和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同源性,即由于洋壳的俯冲引起深部幔源物质部分熔融,之后部分熔融的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与地壳物质混合而形成含矿斑岩岩浆。成矿流体来源在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主成矿阶段岩浆水和大气水混合,成矿晚阶段则以大气水为主。通过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研究分析,认为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钼(铜)矿,其成矿构造背景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时期应略晚于斑岩体侵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