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风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位于全球致死和致残率的第二位。临床上,中风常伴随着吞咽障碍的发生[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卒中引起大脑皮层的损伤,从而导致口咽器官(包括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等)的功能受损,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这一过程中出现进食困难。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以及因误吸而引起窒息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病残率以及死亡率。就本病而言,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祖国传统中医药学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中医认为吞咽障碍属于“舌强不语”、“暗痱”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与中风病基本一致,追溯关于此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有论述。依据中医古典经络理论,针灸在该病的治疗手段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电针疗法(简称电针)已经成为治疗中风吞咽障碍普遍使用的方法,并在国内外的应用也在逐渐推广。且电针仪的刺激量相对手法运针操作较客观,重复性好,临床使用方便。但是不同的电针参数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不同,频率是影响电针疗效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尚无统一的手法量学标准,应该进一步量化研究。因此,比较高频率、低频率两种电针参数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疗效,筛选出电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最佳电针频率参数的研究尤为必要。目的:本研究以临床中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电针任、督经脉上廉泉穴、风府穴,观察低频电针组(2Hz、30min)与高频电针组(100Hz、30min)两组电针参数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通过比较低频率(2Hz)电针与高频率(100Hz)电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索电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中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低频(2Hz)电针组与高频(100Hz)电针组两组,每组各30例。电针风府、廉泉穴,在波形上均选用连续波,而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留针30min,连续治疗2周(共14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简称VFSS)各指标结果、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简称SSA评分)指标差异。结果:治疗结束时,在VFSS下观察发现,不论是服用半流质、固体以及稀流质食物,两组患者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以及咽期通过时间均较前缩短,且低频率电针在降低中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以及咽期通过时间方面的疗效均优于高频率电针(均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情况、SSA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低频率电针优于高频率电针(均P<0.05)。结论:两电针组治疗前后均可改善中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低频率电针的疗效优于高频率电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