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和空气、水资源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质量不仅关系到生态系统以及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土壤质量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至关重要。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以及人们对土壤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拓展,土壤退化、土壤质量及其演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中国在上世纪末的20年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土壤资源有限,保障食物安全、增强中国农产品在WTO框架下的国际竞争力;确保资源安全,保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仍旧是中国21世纪和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战略问题。人们担心过去近20年间支持中国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的农地土壤肥力是否已经遭到破坏,能否为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支持?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两大因素,而人们的农业生产行为对农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正日益加深。过去对土壤质量变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自然过程和技术角度,很少考虑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可能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过去20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始于80年代初家庭责任制被公认为上世纪末中国最成功的经济改革政策和制度安排之一。但是目前绝大多数评价中国现行农地制度绩效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农地产权与生产率、农户投资以及社会保障效应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很少有人研究农地产权制度等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如何影响土壤资源质量变化以及影响程度。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期望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80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农业土壤肥力的变动趋势,使人们对目前土壤肥力状况有较为清楚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中地权不稳定、不完整的土地交易权等对农地土壤肥力的这种变化有何影响,为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地调整制度和政策,最终不断改善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本文选择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4个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土壤化学指标作为土壤肥力的基本分析指标;选取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3个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北、江苏和浙江6个省份15个县市180 个样本地块。本研究样本数据的特点之一是每个样本地块都有80年代初和2000 年两个时期的4个土壤肥力因子的观测值,同时两个时期的土壤采样季节、技术 以及实验分析方法等基本相似,这保证了土壤肥力数据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在土!壤肥力数据基础上,我们调查该样本地块所在的生产小组或村相应两个时期的社 会经济、制度以及政策情况。这样,样本的社会经济数据也具有可比性;这样我 们就可以讨论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和土壤肥力变化之间可能的因果对应关系。 土壤肥力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总体而言,从80年代初到2000年,除 土壤速效钾下降和土壤酸碱性有所退化外,农业上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平 均含量都增加了。平均来说,样本地区农地土壤肥力基本保持稳定甚至存在改善 的趋势,农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并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土壤肥力变化存在明 显的地区差异,即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平均耕地土壤肥力改善,东北地区有 所退化。另外,土壤pH值变化趋势值得关注。除华北地区的土壤酸碱性改善外, 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存在酸化倾向。 根据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和社会经济调查数据,我们首先对土壤肥力因子和可 能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变量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然后,根据理论 预期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 模型,分别采取差分和固定效应两种具体模型形式,对各种可能的社会经济及政 策因素对土壤肥力变化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做了定量估计。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地土壤肥力变化是除自然过程以外多种社会经济及政 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地制度中农户地权稳定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长期 肥力如土壤有机质含量,频繁调整土地容易造成土地长期地力衰减。但是地权稳 定对于类似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通过短期化肥投入就可得到补充的速效 养分影响不大。 在土地交易权不完整情况下,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容易造成耕地肥力的退 化。相对于土地调整形成的地权不稳定,土地交易权不完整更不利于保持土壤的 可持续生产能力,对农业土壤肥力有明显的负面外部效应。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并没有以耕地土壤资源的过度损耗为代价来换取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