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以四川A学院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精准资助是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助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不让学生因为贫穷而失学,让贫困生圆梦大学,让贫困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学费高、贫困学生基数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国家资助政策助学育人,实现“精准资助”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和研究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应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作者长期在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民办高职院A学院为例,展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深入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A学院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基本特征、工作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出A学院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定机制不完善、组织建设缺乏保障、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剖析了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是: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由于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大大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尤其是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
  针对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本文进一步厘清在资助中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大学生各自的权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是要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即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数据平台;统一认定的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精准识贫;其次是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即拓展资助途径、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建立弹性助学贷款制度、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再次是要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最后,要精准监督和考核,有效保障资助成效。
其他文献
学位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引入公众参与对于促进建设决策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过程中,学界和职能部门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公众参与问题关注不够,如何推进公众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Y市特色小镇建设为例进行研究。  在深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改变,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一度超过了GDP的增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越来越多,全社会降低医疗费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医保支付方式是医药卫生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是控制医疗费用的关键,对医保基金也具有控制作用。因此,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费用控制的研究对全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扬州市X医院为例,从费用控制的角度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当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全面、科学、规范且具有约束力的预算制度。随着我国政府体制的迅猛发展与不断改革,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当下最具效率的行政管理工具之一。税收征管的最后一环是税务稽查,它承担着打击税收违法活动和保障税收秩序的重要责任,作为独立的税收执法主体,用科学的方法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解决机构改革后出现的问题,激发组织与
学位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一段时间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所作的超前性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禀赋条件有组织地分配和使用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措施。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组织实施了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土地规划”)的编写和修订工作。扬州市本轮土地规划施行至今已有10多年时间,土地规划在实施初期较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对于
学位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肩负着国家刑法最后一道程序的使命,由于我国监狱与社会一样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因此罪犯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与日俱增,面对这些矛盾,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方法管理罪犯,势必造成监狱乃至社会的不稳定,监狱和罪犯的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鉴于此,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工作实践,以江苏省A监狱为例,对中度戒备监狱的罪犯分类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罪犯分类管理文献、总
学位
当前乡村社会秩序的现代性危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民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发生深刻变化,土地承包、项目征地等经济纠纷时有发生,各种民事纠纷相互融合、相互渗
当前,全国各级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力流失情况愈发突出,不仅使得基层公安机关总体工作运行质量和实际工作效能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会使基层公安工作在稳步推进及创新发展上产生负面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H市基层公安机关公安派出所作为论题的研究对象,在此次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比较常用的问卷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理论研究具体分析方法,对H市基层公安机关警力流失的现实状况及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大量人口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聚居在城市边缘的涉农街道。这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助力,也迫使涉农街道社会治安状况逐步恶化。如何预防和制造违法犯罪、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已从政策走向实践,构建立体化、信息化、全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变成了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西华街道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该涉农街道的社会治安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该区域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