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精准资助是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助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不让学生因为贫穷而失学,让贫困生圆梦大学,让贫困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学费高、贫困学生基数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国家资助政策助学育人,实现“精准资助”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和研究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应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作者长期在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民办高职院A学院为例,展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深入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A学院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基本特征、工作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出A学院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定机制不完善、组织建设缺乏保障、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剖析了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是: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由于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大大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尤其是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
针对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本文进一步厘清在资助中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大学生各自的权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是要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即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数据平台;统一认定的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精准识贫;其次是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即拓展资助途径、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建立弹性助学贷款制度、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再次是要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最后,要精准监督和考核,有效保障资助成效。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学费高、贫困学生基数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国家资助政策助学育人,实现“精准资助”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和研究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应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作者长期在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民办高职院A学院为例,展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深入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A学院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基本特征、工作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出A学院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定机制不完善、组织建设缺乏保障、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剖析了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是: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由于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大大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尤其是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
针对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本文进一步厘清在资助中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大学生各自的权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是要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即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数据平台;统一认定的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精准识贫;其次是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即拓展资助途径、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建立弹性助学贷款制度、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再次是要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最后,要精准监督和考核,有效保障资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