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首桥足布为战国时期魏国铸造、流通的货币;不仅如此,在秦、韩、楚所在地域,也均见有平首桥足布的踪迹。足以说明魏国平首桥足布在当时诸国之间影响之大,为先秦货币文化抹上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平首桥足布布身铭文皆铸有地名;且分为三等制。若以所铸地名为分类,平首桥足可分为19类;因每类有不同等制关系,又分为37式。平首桥足布自身形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分布于魏国所设各郡制内。本文以地理为横、历史为纵进行货币史研究。其中河东安邑、河外大梁分别为魏国国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为平首桥足布铸造的两个中心地带,在魏国平首桥足布中铸造量也是最大。早期以魏国上郡、西河郡、河东郡为平首桥足布发生、发展的地域;其中分别在上郡“言阳”、“高安”,西河郡“禾”、“阴晋”、“甫反”,河东郡“安邑”、“陕”铸造桥足布。晚期以河外、河内、陶郡、上蔡郡为平首桥足布发展、繁荣及衰败的地域;其中河外“大梁”、河内“山阳”、“共”、“牧”,陶郡“垂”,上蔡郡“安阴”铸造桥足布。虽然平首桥足布在魏国疆域内大体上是由西向东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而传播发展的,但是在同一郡制内,平首桥足布自身形制也不断发生演变。如西河郡地区“禾二釿”与“禾一釿”、“禾半釿”形制是有显著不同的。“禾二釿”倒书弧肩,“禾一釿”、“禾半釿”正书平肩;由此可以说明“禾二釿”与“禾一釿”、“禾半釿”不是同一时间铸造,且“禾二釿”铸造年代要早于“禾一釿”、“禾半釿”。“安邑”釿布也是如此的,但形制更为复杂,首先安邑釿布铭文倒书形制是要早于铭文正书的。根据其形制按年代可分为:倒书弧肩、正书弧肩、正书弧肩背铸“安”、正书弧肩背铸“安”且錾“冢”。平首桥足布并非为“安邑”釿布首创其制,笔者认为上郡“言阳二釿”、西河郡“禾二釿”应为桥足布的早期形态,根据“言阳”、“禾”的历史地望的考察即可限定平首桥足布铸造的时间上限问题。同时还有部分桥足布所属国别有所疑虑,本文认为桥足布“安阴”、“分布”、“槅釿”、“垣釿”无论是属魏、属楚、属韩、属秦,其主体文化仍为魏国货币文化,是为与魏国进行交流而铸造的略有差别于魏国本土货币的货币。现今钱币学的研究成果已非常显著,本文也是在前辈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上略有所想,所言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