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清热止泻汤的预防效果,初步探讨该方有效预防放射性直肠损伤的作用机制。内容:通过对比观察给予清热止泻汤灌肠预防放射性直肠炎模型大鼠直肠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血清中抗氧化酶类的变化情况,探讨抗氧化剂体系的变化与清热止泻汤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有效预防作用机制的关系。方法:将120只成年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清热止泻汤组(A组,30只)、地塞米松组(B组,30只)、模型对照组(C组,30只)和正常对照组(D组,30只)。A组、B组、C组均以6MV高能X线直线加速器给予大鼠全腹腔照射,建成大鼠放射性直肠炎模型。照射前10天,A组以清热止泻汤保留灌肠,B组予地塞米松溶液,C组和D组给予生理盐水,均隔日1次,连续10天。照射后第1-3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照射后第3天处死大鼠,取回肠末段和直肠中段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24h后,依次进行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另取1.5ml血清和部分直肠组织在液氮中迅速降温后,置—195.8℃℃液态氮罐内保存,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抗氧化酶类SOD、MDA和GSH-Px的活性变化。结果:①一般情况:大鼠照射后第1天起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第2天为血样稀便,模型组大鼠较清热止泻汤组、地塞米松组明显精神差,活动减少,血便量多且腹泻伴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残渣。②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小肠绒毛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绒毛上皮细胞脱落及糜烂,绒毛高度降低。清热止泻汤组、地塞米松组绒毛较完整,粘膜水肿较轻,炎性渗出物较少,绒毛高度较高。③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MDA含量变化:照射3天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热止泻汤组、地塞米松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OD、GSH-Px的活性均显著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热止泻汤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SOD、MDA和GSH-Px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热止泻汤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有效方剂,可以显著改善放射后直肠损伤组的受试大鼠血样稀便等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而且可以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和MDA含量,有可能是其预防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