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血清中TNF-α、IL-1及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探讨炎症反应在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发病机制中作用;在成功建立大鼠IUA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左归丸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IUA模型大鼠的宫腔纤维化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并从免疫调节方面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已确诊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30例及同期因继发不孕行宫腔镜检查且子宫内膜正常的患者30例,确诊后无菌采血约3ml,离心后取上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动物造模,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假手术组:仅开腹穿刺左侧子宫,无热水损伤;B热损伤10s组:导管穿刺左侧宫腔,连接100℃沸腾热水损伤10s;C热损伤15s组;D热损伤20s组。分别于造模后第3d、7d、14d、21d处死各组大鼠3只,收集双侧子宫。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及子宫内膜腺体数目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间质纤维化情况,并利用IPP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各组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第三部分实验研究,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假手术组:仅穿刺左侧中段子宫,不予热损伤,不予任何干预;B模型组:造模后不予其他干预;C药物组:造模后给予左归丸灌胃;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UC-MSC)移植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P3代h UC-MSCs;E联合组:造模后给与左归丸+h UC-MSC移植。治疗28d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双侧子宫,同时采集心脏血3ml。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内膜腺体数目及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中CD29及P38MAPK的定位及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P38MAPK、P65NF-k 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UA患者血清中TNF-α、IL-1、IL-6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动物造模,形态学观察结果,A组宫腔呈星型,子宫内膜完整,腺体丰富,结构规则;B、C、D三组子宫内膜呈不同程度损伤,其中B组在损伤后14d及21d宫腔形态已基本恢复,可见少量新生腺体,无明显纤维化改变;C组在损伤后14d及21d宫腔狭小,肌层完整,间质纤维化,大量胶原纤维聚集,呈纤维样改变,可见少量腺体结构;D组子宫内膜过度损伤,肌层紊乱结构模糊,在损伤后7d、14d及21d宫腔完全封闭,瘢痕修复。综合各组结果显示,根据建模后14d子宫内膜的形态及纤维化情况可判断及鉴定是否成功建立IUA模型。第三部分实验研究,(1)形态学观察,与B组相比,3个治疗组宫腔形态均不同程度恢复,腺体数目增加,纤维化面积减少,其中D、E两组的腺体数目增加最明显,纤维化面积减少最明显(P<0.05),但对比A组,宫腔形态仍未完全恢复(P<0.05);(2)血清炎性因子表达,与B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其中D、E两组减少最明显(P<0.05),但仍高于A组(P<0.05);(3)免疫荧光双重染色,CD29阳性细胞显色为红色荧光,P38MAPK阳性显色为绿色荧光,A、B、C三组CD29的光密度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E两组的CD29表达明显高于A、B、C三组(P<0.05),其中D h UC-MSC移植组CD29阳性表达最高(P<0.05);P38MAPK的表达在B模型组最高,在3个治疗组中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其中D、E两组P38MAPK表达降低最明显(P<0.05),但仍高于A组(P<0.05),D与E比较,P38MAPK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B模型组TGF-β1、P38MAPK、P65NF-k B蛋白的表达最高(P<0.05),3个治疗组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其中D、E两组降低最明显(P<0.05),但仍高于A组(P<0.05),D组TGF-β1的表达低于E组(P<0.05),高于A组(P<0.05),D、E两组中P38MAPK、P65NF-k B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⑴宫腔粘连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及IL-6呈高表达;炎性因子TNF-α、IL-1及IL-6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⑵以100℃的热水流动导管损伤大鼠宫腔15s,可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14d后形成纤维化粘连带,从而成功建立稳定的大鼠IUA模型。⑶左归丸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大鼠宫腔粘连的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NF-k B炎症信号通路,下调TNF-α、TGF-β1、IL-1及IL-6等促炎及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