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二语学习者都会在其语言能力上升的过程中达到一个“高原期”。语言石化现象既是在此期间内,部分难以纠正的固定错误重复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而且他还认为高达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经历石化现象。对于以汉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石化现象同样不可避免,它可导致中介语系统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或很难达到其本民族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石化现象已成为中国外语学习者,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外语语言能力提升的巨大障碍,因此,如何避免英语语言石化现象也已成为外语教学领域内的一个极具价值的挑战性课题。语言具有生理性,即大脑是一切语言及思维活动的载体。现代神经语言学借助于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观察到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这更加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石化现象的研究可以依托大脑活动的研究成果来展开。本文以蒙特利尔大学圣-贾斯汀医学研究中心奥利弗·柯利根和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弗朗哥·莱普的一个合作发现――“以耳代目”为契机,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主体,展开实证性调研,探索视觉输入与听觉输入差异对于二语学习石化现象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一个常规组和两个控制组的石化错误进行分类分析,试探性针对可能造成石化现象的因素进行成因总结,并且提出缓解或避免石化现象的相应建议。课堂观察及面谈的方式也作为辅助性工具在问卷调查部分和错误采集部分同步进行,以保证数据分析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及书写错误分析,作者将可能造成非外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原因总结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个体差异,参与课堂状况及动机的差异,外因分为母语负迁移,缺乏真正的第二语言输入,不合适的输入模式及不均衡的输入内容。本文对于界定范围内石化现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主体的石化错误分析,提出建设性的缓解及避免措施,促进二语学习者中介语水平更加接近或达到目的语要求。最后,作者提出可能降低石化现象发生机率的四个方面相应措施,即:(1)有效利用母语正迁移,降低母语负迁移干扰。(2)提高英语语言输入的真实性。(3)平衡英语语言输入的知识结构。(4)培养积极浓厚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