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是免疫球蛋白样超家族成员(Ig-superfamily,Ig-SF),表达在NK细胞和部分活化的T细胞表面。编码KIR的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3.42,目前共发现17个,除两个假基因2DPI和3DPI外,其余呈共显性表达。根据功能不同KIR可以分为抑制性受体和激活性受体。前者胞质区含有两个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后者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KIR与靶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结合,传导激活或抑制信号,从而调节NK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不同的KIR与HLAI类分子结合传递不同的信号,影响免度细胞的功能,在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清除老化异己细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KIR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不同个体所携带的KIR基因数目和种类不同,同一KIP基因座位又有多种不同的等位基因。KIR基因的多态性导致其在不同种族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从生物遗传学角度讲,我国汉族人群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因此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我国汉族人群的KIR多态性目前并不清楚,仅上海、广东、浙江有相关报道,并存在一定差异。其他地区汉族人群KIR分布还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收集其他地区汉族人群DNA标本研究汉族人群KIR因频率分布情况。
NK细胞在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KIR的多态性和NK细胞的活性相关,因此KIR的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如HIV、HCV、HPV和CMV等感染与KIR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病区。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性与KIR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在国内外仅见一篇报道,本实验初步探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我国汉族人群KIR的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1、本实验室收取甘肃、陕西、宁夏地区汉族人群抗凝血标本62例作为西北地区代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71例作为东北地区代表,江苏、安徽102例作为一组,通过PCR-SSP的方法对三地区汉族人群的235例DNA进行KIR分型。在三地区人群中均检出基因型NEW1(2,6),频率约4%:KIR2DS2和KIR2DL2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群中的阳性率是7.04%,显著低于西北地区(21%)和江苏安徽地区(17.7%);KIR2DS4在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是87.3%,显著高于西北(72.6%)和江苏安徽地区(74.5%)。三地区汉族人群KIR基因型和单倍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
2、本部分研究对象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启东汉族人群。1995年体检筛选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个体,10年后再次进行乙型肝炎HBsAg检测,HBsAg转阴人群作为一组,命名为清除组(n=100);HBsAg阳性人群作为一组,命名为HBV慢性感染组(n=104)。比较KIR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基因型NEW1(2,6)在HBV慢性感染组中的频率高于清除组,NEW1在HBV慢性感染组中的频率为7.5%,清除组1.12%,差异显著(X2=4.31,p=0.038);各KIR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
3、共收集乙型肝炎家系21个,通过对家系中HBsAg阳性人群(n=46)和阴性人群(n=103)的KIR基因频率比较发现:KIR2DS3在乙型肝炎人群中的频率较高26.09%,对照组中11.65%,在两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18。单倍型6在HBV感染组的频率是11.84%,对照组中4.21%(P=0.037)。其余单个KIR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KIR2DS3和KIR2DL1、KIR2DS3和KIR2DL3、KIR2DS3和KIR1D、KIR2DS3和KIR3DS1同时阳性的频率在HBV感染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以上结果提示:我国汉族人群的KIR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异;KIR2DS3、单倍型6和基因型NEW1(2,6)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可能是HBV的易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