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民航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民航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民航业的全面亏损,使得消费者开始重新关注民航业的低下效率及其负面影响。在舆论推动和相关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调整了针对民航业的管制政策,开始引入新的市场竞争者。作为国内一支新兴力量,民营资本自然也希望能够在蓬勃发展的民航业中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3月11日,我国首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公司的航班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起飞,标志着国有资本独占五十年的中国航空市场的结束。到目前为止,我国内地已有10多家民营航空公司投入运行,打破了民航市场由国有资本垄断的市场格局。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然而民营资本进入具有明显垄断特征的民航产业不会一帆风顺,民营企业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和障碍?这就引出了本文的关键——进入壁垒问题。进入壁垒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一般来讲,进入壁垒指的是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是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虽然在“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假设中,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毫无成本地进入或退出不同产业,通过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的进入和退出行为,促使社会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得到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组织的创新。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市场进入仍然存在着各种壁垒。对于想要进入民航业的我国民营资本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进入壁垒问题,我国民航业究竟有哪些壁垒?这些壁垒的成因及其变化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全面分析了中国民航业的总体情况、民航业基本产业特征、以及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的动机。在产业组织理论各学派关于进入壁垒观点的基础上对进入壁垒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和界定。根据民航业的产业背景,全面阐述了我国民航业进入壁垒的构成,并对进入壁垒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将民航业进入壁垒划分为制度性进入壁垒、经济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和产业特征进入壁垒。文章运用博弈论等工具在理论上分析了各种进入壁垒的形成机理,同时通过对国外改革经验的总结,对我国民航业的进入壁垒的发展趋势做了合理的预测,最后结合民营资本的特征提出民营企业有效进入民航业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