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影响采用抗凝治疗的因素。方法1、回顾性收集北京安贞医院统计室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出院诊断中包含有:NVAF、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所有病例。2、根据住院资料,记录入选患者住院期间应用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危险分层评估的数量及百分比,同时记录其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及卒中危险因素等。3、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凝剂,包括华法林和新型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实际应用情况。4、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结果1、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患者935例,其中男性占62.0%(580/935例),年龄29~96岁,平均年龄(69.5±10.2)岁。2、935例NVAF合并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实际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的比例为2.8%(26/935例)。3、本研究对所有入选患者再次进行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均≥2分,平均(4.9±1.5)分。4、所有患者中41.3%(386/935例)住院期间使用口服抗凝剂,其中96.9%(374/386例)使用华法林,3.1%(12/386例)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及利伐沙班);46.4%(434/935例)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而12.3%(115/935例)的患者均未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5、随着CHA2DS2-VASc评分的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增高,评分2分至3分,抗凝比例从63.9%增加到66.7%,然而从4分至9分,抗凝比例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6、抗凝治疗组与非抗凝治疗组的组间单因素分析,抗凝治疗组的年龄明显偏低,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肺炎、贫血、肝脏疾病比例也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P<0.05)。7、抗凝治疗组与非抗凝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0.515,95%CI0.378~0.703,P=0.000)、冠心病(OR0.596,95%CI0.436~0.815,P=0.001)、心力衰竭(OR0.521,95%CI0.356~0.764,P=0.001)、肾功能不全(OR0.400,95%CI0.204~0.785,P=0.008)、糖尿病(OR0.651,95%CI0.469~0.904,P=0.01)是选择不使用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结果提示NVAF合并缺血性卒中/TIA住院患者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的比例明显偏低,抗凝治疗比例较低,抗凝剂以华法林为主。2、年龄≥65岁、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是未使用抗凝治疗主要影响因素。3、对于NVAF合并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按指南要求使用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如无禁忌,应该尽量使用抗凝治疗以减少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