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在《引言》中,对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文中又称"东汉末年的新思潮")的哲学思想之产生的政治背景与学术背景进行了论述,指出:东汉末年的统治者奢侈腐化,外戚、宦官、豪强三股势力轮流专政,导致朝廷内乱不断;以及随之而来的官吏选举制度也被这三股政治势力所把持并遭到破坏,是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潮之哲学思想产生的直接政治原因.而此时在学术领域中,烦琐迂阔、荒谬怪诞的神学化的经学已经不能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局面起到调节作用,故其地位一落千丈,并导致了诸子之学的兴起;可以说,诸子之学所表现出来的博通自由和务本求实的思想理念对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清凉剂.正是在这一政治背景与学术背景下,王符、崔寔、仲长统、荀悦等一些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士人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社会政治危机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批判,并从中阐发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名实关系问题上,针对东汉末年选举不实、用人营私舞弊的社会现实状况,王符、崔寔、仲长统、荀悦均主张循名责实,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在本末关系问题上,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虽未对"本末"进行抽象的规定,但在他们的理论思维中,已经开始运用"本末"观念来思考、认识和分析各种问题,并将"本末"作为治国安民的最高的、最基本的指导性观念.在德才关系问题上,鉴于东汉末年选官用人制度遭到破坏,他们主张把人德问题同人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人物,开始流露出重才的倾向,成为过渡到魏晋玄学才性之辨的重要的理论线索.笔者在文章中从元气论的生成论到宇宙本体论的转变、考实到察本及本末、有无之辨的转变以及德才关系问题到才性之辨的转变三条线索,对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中的天人关系问题、名实关系问题、本末关系问题、德才关系问题向魏晋玄学中的名实之辨、本末、有无之辨及才性之辨等问题的深化作了初步梳理.揭示了经验论的宇宙生成论向抽象的宇宙本体论进行转变的过程,并由此显示出玄学取代经学,乃为汉魏思想演化的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故而,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的哲学思想对推动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学术契机,对玄学理论形态的建构有其开端之功,其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