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结扎VX2兔肝癌的载瘤肝动脉,观察残留病灶的血供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 MVD)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残留病灶的血供来源及其分子生物学改变,指导临床对原发性肝癌在多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进一步治疗。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5~3.0千克,雌雄不拘,随机分成A B两组,每组各20只,剖腹直视下用4 F扩皮管穿刺肝脏种植VX2瘤组织碎块,三周后行肝动脉DSA造影,A组19只,B组18只建模成功。A组行载瘤肝动脉结扎(即瘤体在左肝就结扎肝左动脉,反之就结扎肝右动脉),在肝动脉结扎术后24 h、72 h及14天分别行腹腔干、肝总动脉及剖腹直视下穿刺门脉主干造影,了解瘤体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及异生动脉供血,并对比结扎后不同时间段瘤体所在肝叶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其四级分支的变化情况。A组在每次造影后处死6只(第14天行腹腔干造影,发现一只兔的瘤体有寄生供血,来源于胃左动脉,排除实验组),切取肿瘤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肿瘤中央与周边区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对比其差异性。B组作对照,分别与A组在同一时间行腹腔干及直接穿刺门脉造影,B组与A组在相同的时间也分别处死6只,与A组作同样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未给予其它干预措施(B组在第二次门脉造影后死亡1只,第3次处死5只)。结果剖腹直视下穿刺肝脏种植瘤组织碎块建立肝癌模型,三周后行肝总动脉DSA造影,37只动物肝内发现孤立性病灶,瘤体直径在1.6~1.8 cm,均由肝动脉供血,为富血供,染色明显。模型成功率为92.5%。本实验组有1例在结扎载瘤肝动脉14天后行腹腔干DSA造影发现有寄生供血,来源于胃左动脉,排除实验组,其余均没发现非肝动脉供血及肝内侧支循环建立。A组在结扎肝动脉后同一肝叶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值,24 h与72 h对比,无显著差异,t=0.577,p=0.568,24 h及72 h明显宽于第14天,差异有显著性。同一肝叶内的门静脉四级以上分支被瘤体压闭的数目,在肝动脉结扎后24 h与72 h无明显差异,但第14天明显少于24 h,有明显差异性,t=7.459,P<0.01。在结扎载瘤肝动脉后24 h及72 h,门脉造影显示瘤体均无染色,第14天6只动物瘤体周边均见明显染色。B组门静脉DSA造影显示瘤体周边门脉分支受压移位,随着瘤体增大,表现越明显,实质期未见明显染色。A组在结扎载瘤肝动脉后72 h瘤体中央及周边区的VEGF表达均明显增高,与结扎后24 h对比有明显差异性,t=6.792, P<0.01;第14天瘤体中央区VEGF表达明显下降,与结扎后24 h对比有明显差异,t=38.273,P<0.01。B组的瘤体中央区的VEGF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第14天与24 h对比有显著差异性,t=13.656,P<0.01;瘤体周边区VEGF在不同时间段无显著差异。对比AB两组,结扎后72 h,A组瘤体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4天A组瘤体中央区的VEGF明显小于B组的瘤体中央区,有显著差异性。A组在结扎肝动脉后72 h瘤体中央区与周边的MVD值明显升高,与结扎后24 h有显著差异性,t=14.389,P<0.01,第14天后瘤体中央区MVD又明显下降,与结扎后72 h有显著差异性;周边区无明显改变。B组的MVD值在24 h与72 h无明显差异,第14天瘤体中央区MVD明显增加,与24 h对比有显著差异性,t=3.219,P<0.01。对比AB两组MVD,在结扎后72 h,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差异性。AB两组的VEGF与MVD有显著相关性,rs值分别为0.887和0.983。结论剖腹直视下穿刺肝脏种植瘤组织碎块制模简单易行,成功率较高,大白兔股动脉及肝动脉较粗,适合介入技术操作,股动脉穿刺及肝动脉超选择插管均简单易行;瘤体中心区完全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在结扎载瘤肝动脉后在无异生动脉供血及肝内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下,瘤体中心完全缺血坏死,瘤体的周边区在失去肝动脉供血后,门脉参与大部分供血;VEGF与MVD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阻断肝动脉后,由于肿瘤缺血缺氧,导致肿瘤细胞表达VEGF增加,因而促使肿瘤微血管生长,快速增长的肿瘤微血管与其周边的门脉细小分支沟通,因而导致门脉参与瘤体周边绝对优势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