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瓯江彩鲤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 color)是分布在我国瓯江流域的一种鲤科鱼类,因其色彩艳丽,体形优美,深受人们喜爱。瓯江彩鲤有五种基本体色:“全红”、“大花”、“麻花”、“粉玉”和“粉花”,是研究鱼类体色遗传的良好材料和理想模型。研究瓯江彩鲤体色遗传的分子机制,不仅能为观赏性能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其他鱼类的体色研究提供参考。酪氨酸酶(tyrosinase)是影响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其转录的提前终止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本论文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从瓯江彩鲤皮肤的转录本中克隆了五种体色酪氨酸酶基因全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在瓯江彩鲤的五种体色中,酪氨酸酶基因序列长度存在差异,如“全红”为2100bp,“麻花”为2107bp,“大花”为2073bp,“粉玉”为1976bp,“粉花”为2111bp;且每种体色都有两种类型酪氨酸酶基因mRNA的转录。通过分析其蛋白质结构,发现这两种酪氨酸酶基因mRNA所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仅在一二级结构上有所差异,而在结构域和三级结构上不存在差异,推测翻译成的蛋白质序列其作用也是一致的。本论文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基因的序列差异不是造成彩鲤不同体色差异的原因,瓯江彩鲤黑色斑点或斑块出现不是由酪氨酸酶基因直接决定的。二、河鲈的群体结构研究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是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重要淡水鱼类。河鲈在欧洲分布广泛,但在我国,河鲈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因此,中国处在河鲈自然分布的东亚边缘地区。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原因,分布在边缘地区的群体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更高的灭亡危险性。近年来,有关边缘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论文首先开发了12个河鲈微卫星标记,并对这些标记进行检测。我们发现所开发的标记能够有效评估河鲈群体的遗传变异。其次,我们选取了8对微卫星标记分析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8个自然群体和一个移植群体。结果表明,我国的河鲈群体有较高的等位基因丰富度(7.097–8.662)和杂合度(HO = 0.734–0.856, HE = 0.798–0.876)。但在九个群体中,有六个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通过成对FST值、分子方差分析、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发现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分析各位点所受到的选择压力,发现群体间产生了由于选择压力造成的适应性进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分布在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河鲈正面临栖息地片段化的危险,尤其是托洪台水库群体。本论文的结果为有效管理、保护我国河鲈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