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鳞翅目害虫是茶园常见的一类害虫,每年对我国广大茶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我国茶农对茶园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由来已久,但广大茶园始终未能摆脱其害。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提出,我国茶园防治害虫的技术也正逐步走向绿色环保健康的路线。而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茶园鳞翅目害虫的方法,无疑是一种低投、高效又环保,前景较好的重要农业控制措施之一。本试验重点研究利用性引诱剂对茶园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茶细蛾、茶毛虫和茶尺蠖的监测及控制作用,来探讨该方法在控制茶园主要鳞翅目害虫中的可行性。首先,本试验通过田间和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茶细蛾成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基础。从田间采集茶细蛾幼虫回室内饲养,然后观察其成蛹后的羽化特点以及调查羽化后成虫的一些形态特征。之后,重点围绕性引诱剂对这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监测作用而展开。通过在田间安装性诱捕器,监测茶细蛾在永川地区全年的发生动态;日活动节律;又设计试验对茶细蛾在生产茶园和种质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发生动态的异同进行比较;按照同样的思路对其在福鼎大白、平阳特早、渝茶、南江和蜀永307等5种茶树品种茶园中发生动态的异同进行比较。本试验在全国不同茶区选择若干个试验监测点和防治点,这些试验茶园主要分布于重庆永川区、荣昌县、河南信阳市、云南普洱市、江西南昌市和湖北黄冈市等地;同时还在各试验点安装杀虫灯,以灯诱监测和防治害虫的情况同性引诱剂试验作对比。本文将对3种害虫在不同茶区或地区的发生动态进行描述分析和讨论;对3种害虫的发生动态同平均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和讨论;对3种害虫性诱剂监测和杀虫灯监测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本文另设置性引诱剂的防效试验。试验中通过调查这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在防治区茶园的发生情况,计算性引诱剂的防治效果。本文得出如下试验结论:1.茶细蛾成虫头部到腹尖的平均长度雌/雄分别约为:5.16 mm/4.72mm,头部到翅尖的长度分别为5.99 mm/5.52mm;茶细蛾的羽化时段主要集中在黄昏后至清晨前这段时间,比例约占全天的76.67%。2.通过性引诱剂监测发现:重庆地区茶细蛾年发生7代;茶细蛾的求偶活动主要发生在20:00-24:00时段,约占全天的60%以上;茶细蛾在生产茶园和种植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的发生量差异不明显;茶细蛾发生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性没有显著性差异。3.性引诱剂监测不同地区害虫可见:茶细蛾在西南茶区的发生量高于江南茶区,且西南茶区茶细蛾的世代交替现象出现得也早;茶毛虫在4个监测点中,以江北茶区的河南信阳地区发生量最大;茶尺蠖以南昌地区发生量最大,但其性引诱剂监测情况波动较大,与茶尺蠖固有的活动规律稍有出入。4.性引诱剂监测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分析:在夏秋季茶细蛾随着气温升高,其活动量降低;茶毛虫成虫动态在20-28℃范围内随着气温升高而活动更多;茶尺蠖成虫动态在此温度范围几乎不受气温影响,其活动量与气温不达到显著相关性。5.引诱剂与杀虫灯监测的比较:利用性引诱剂监测茶细蛾的效果较好,而杀虫灯几乎没有诱到茶细蛾;两种方法对茶毛虫的监测均有较好的结果,二者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性,监测害虫发生动态一致;对茶尺蠖的监测中发现,杀虫灯监测是一种好的方法,性引诱剂基本可监测到茶尺蠖动态,但监测结果波动太大,尚不稳定。6.性引诱剂防治结果:性引诱剂对茶细蛾和茶毛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一般。其中在信阳进行的茶细蛾的防治试验中,性引诱剂使防治区内茶园卷苞率大幅下降,防效达到98.67%;在永川和信阳进行的性诱剂防治茶毛虫的试验显示,性引诱剂可使防治区内茶毛虫幼虫的发生量与对照区相比降低79.81%;在信阳进行的性引诱剂防治茶尺蠖的试验结果显示,其防治效果仅为达到了55.94%,说明性引诱剂对茶尺蠖的控制作用有待完善。7.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性引诱剂对茶细蛾和茶毛虫均具有很好的监测效果,对茶尺蠖的监测基本也能反映其发生动态;同时,这3种性诱捕器对茶园这茶细蛾和茶毛虫种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减少茶园这2种害虫的为害,对茶尺蠖防效稍差;总的来说,利用性引诱剂均可以较好地对茶园这2种主要鳞翅目害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对它们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而对茶尺蠖的控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