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出符合群众欣赏与审美习惯、具有中国气派和文化内涵并与现代人文都市景观环境相得益彰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和艺术家最主要的任务。大学校园,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共场所,是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地方。公共艺术设计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并且如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这是值得所有设计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呼和浩特地处边陲,文化教育发展和民众艺术普及教育程度不高也是制约本地区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发展的原因之一。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策划意识,多数校园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不成系统。作品与作品之间缺乏联系。大多都是看哪个地方空了,就加一个雕塑美化一下。其后果就是旧的作品与新添加的作品在语言、造型以及创作思路上完全不协调。破坏了整体的校园景观。其次,因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本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为设计师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又成了制约设计师突破固有传统固有欣赏习惯的一个绊脚石。“戴着镣铐跳舞”成了很多设计师创作的问题所在。导致很多作品在题材上、形式上没有突破。很多校园公共艺术作品都是以雕塑为主。造型风格都比较类似,题材单一。抽象的不锈钢雕塑较多,反映草原文化生活和年轻一代生活背景的作品较少。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建设都是从从学校标志、大门、主入口雕塑等来体现其特色,使得校园景观形式趋于雷同,丧失掉了各所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再次,是盲目的跟风所谓流行时髦的形式,不注重本校历史文化的挖掘。有的学校是在校园正门简单树立几块体量不大不小的镌刻了校训的石头,有的是在草坪上设立几块带有警示性质的“爱护花草”之类的浅显句子的标牌等等。和平时我们在小学、在公园常见到的作品毫无二致。感觉可有可无,放在其它地方也行。缺少对本校文化传承及内涵气质的挖掘。笔者认为本市大学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充分重视场所精神的挖掘和表达。应从使用对象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思维体验等入手去寻找作品表达的根本。通过作品的材料、尺度、参与互动及各种高科技手段如声、光、电、多媒体等诸多形式来实现作品的多元化和陈旧形式的突破。同时结合公共设施的设计拓展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和功能。为本市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更大的力量。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对于公共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走向创新应该成为一种趋势。本地设计师应从以上优势和不足中找到问题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才能在今后的创作中找到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