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肾脏局灶性病变在灰阶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多层螺旋CT(CECT)上的表现特征,探讨两者在肾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使用CEUS和CECT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期间在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肾脏局灶性病变的病人进行了检查,其中CEUS检查73例,CECT检查92例,同时接受了两种方法检查有49例。CEUS对病灶的灌注特点、皮质期与实质期的相对强度、肾动脉始增时间(Ta)、肿瘤始增时间(Tt)等参数进行观察记录。应用Dfy型实时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绘制CEUS时间-强度曲线,获取病灶的始增强度(Bit)和峰值强度(Pit)、肾皮质的始增强度(Bic)和峰值强度(Pic)、病灶的峰值时间(PTt)和强度减半时间(T1/2t),肾皮质的峰值时间PTc和强度减半时间(T1/2c)等定量参数。计算病灶强度增强值Δit(Pit-Bit)、达峰时间AT(PTt-Tt)、增强速率Ert和减半速率DRt等相关参数。CECT分别观察记录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灶的灌注模式、灌注均匀度、有无灌注缺损,分别测量平扫、皮质期和实质期病灶的平均CT值,及皮质期较平扫的CT增加值(ΔH)。对上述参数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良恶性病变之间、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病灶进行CEUS和CECT对比分析,研究两种检查的特点和异同。
结果:CEUS发现了71个病灶的内部血供,敏感度97.3%(71/73)。CECT发现了88个病灶的内部血供,敏感度95.7%(88/92)。两种检查方法显示肾脏局灶性病变在皮质相的增强类型相一致。恶性病变在CEUS和CECT两种检查方法上多数呈富血供,比例分别为73.7%(42/57)和72.4%(55/76)。CEUS发现病灶的Tt-Ta、Δit和Ert等指标对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有意义(P分别为<0.05、<0.01和<0.01)。在CECT上,平扫、皮质期、实质期的病灶的平均CT值及ΔH对病灶的良恶性有鉴别价值。CEUS和CECT均显示透明细胞癌的血供相对于其他亚型的肾恶性病变较丰富,但灌注不均;乳头状癌表现为不均匀性的低灌注;嫌色细胞癌灌注较均匀。在同一时相血供的丰富程度上,CEUS要高于CECT。实质期CEUS和CECT显示的病灶的灌注状态差别较大。
结论: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多层螺旋CT均能反映肾脏局灶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助于肾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CEUS结合TIC能够较好的描绘病灶的灌注。CEUS和CECT造影剂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不同,肾脏局灶性病变在CEUS上的时相划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