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变形和初资再结晶过程中取向硅钢Goss织构组分演变规律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向硅钢以单一的Goss织构({110}<001>)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在电力、电子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软磁材料,主要应用于制造各类变压器铁芯。取向硅钢制造设备和技术要求极高,被称为“钢铁中的艺术品”。   在实际生产中,完整的Goss织构通过在最后的高温退火工序中发生晶粒异常长大而产生。初次再结晶退火后的显微组织与织构对最终退火时形成取向高度集中的Goss织构至关重要。本文以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冷轧、再结晶退火等处理,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X衍射技术和EBSD技术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宏观织构测定和微观晶粒取向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常化板为等轴状单相铁素体组织,晶粒大小不均匀。主要织构组分为{001}<110>、{112}<110>和Goss织构。样品表层织构很弱,亚表层与中心层均有强的{001}<110>与{112}<110>织构,各层Goss织构均较弱。EBSD结果表明,Goss晶粒主要分布在常化板表层及亚表层。(2)取向硅钢经冷轧后晶粒被拉长并逐渐碎化形成纤维状组织。各层织构均由α和γ纤维织构组成,随压下量的增大,α纤维织构{001}<110>和{112}<110>强度提高,漫散减小。γ纤维织构随压下量增大强度提高,并且样品表层织构逐渐向{111}<110>和{111}<112>取向集中,亚表层和中心层织构向{111}<110>取向集中。道次压下量逐渐降低的2#方案样品各层{111}<112>织构强度要高于道次压下量逐渐提高的1#方案。(3)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退火后α纤维织构消失;γ纤维织构中{111}<110>织构消失并形成{111}<112>织构;Goss织构在中等压下量退火样品强度最高。EBSD结果显示,初次再结晶退火后样品内部Goss取向晶粒主要分布在表层,并且随退火温度的提高,Goss晶粒含量降低,但晶粒尺寸同平均尺寸相比逐渐增大。(4)道次压下量逐渐降低的2#方案冷轧样品在800℃×3min的退火制度后的初次晶粒细小均匀、Goss织构含量最高,有利于发生二次再结晶。
其他文献
油基钻屑作为页岩气开采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物,近年来其产量随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而与日俱增。其中含有石油烃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妥善处置排放或在井场长期堆存造成泄露都严重危害周围环境。本文利用催化热解技术回收废弃油基钻屑中可再次利用的石油烃,以实现其资源化处置。在分析钻屑基本理化性质和浸出毒性的基础上,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钻屑热解特性,探究不同升温速率对钻屑热解反应过程的影响并进行动力学
学位
玻璃幕墙几乎是当今世界各个城市高层建筑立面的一致选择,然而,传统的玻璃幕墙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性能都很差,大大增加了建筑的供热和空调能耗。相比之下,双层玻璃幕墙不仅
本文首先综述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安全的特点以及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然后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实际状况出发,根据保护区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