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形势下,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持续土地利用”目标的重要手段。地形地貌类型与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和评价地形地貌条件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进行土地整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国内外学者在对于土地整理的产生、发展、意义等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成熟,而在对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也较多的反映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背景因素,而对导致这些因素的自然特征研究不多,因而不能为土地整理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本文选取重庆市三种地貌类型,6个区县的9个已实施了的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对象,以实测的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求及土地整理的有关规范,形成项目区1:2000的土地整理规划图。通过地形地貌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工程规划布局、整理后效益的影响研究,阐明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土地整理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从不同地形地貌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来看,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浅丘区至深丘区至低山区各区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总体呈现随着区域海拔和高差的增高而递增的趋势,且未利用地也在逐渐增多。从农田水利现状来看,随着海拔上升和高差增大,水资源占有量减小,单个水源面积递减但分布密度增大,连接水源和地块的排灌沟渠也增多。从不同地形地貌研究区的田间道路现状来看,随着地形复杂、海拔增高和相对高差的增大,生产路密度逐渐增大,田间道分布密度递减,田间道宽度递减。可见地形地貌对各研究区实施土地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定的影响。2.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三个研究区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差异中可以看到,在土地平整工程中由于地形坡度的差异,三个地貌类型区土地平整工程量在平整土方量、修筑石坎量和挖基槽方量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浅丘区土地平整工程量<深丘区土地平整工程量<低山区土地平整工程量。在农田水利工程布局上,各区水源工程布局都以利用新建蓄水池以补充整理前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足,和维修山坪塘以完善原有水源保水蓄水能力为主;灌排工程则新建和维修原有沟渠为主。在新建沟渠中,浅丘区以新建和维修规格在1×1m以下的沟渠为主,深丘区新建和维修的沟渠规格都在1×1m以下,低山区的新建和维修沟渠规格以1×1m以下的为主,但规格在1×1m以上的沟渠也较多。在田间道路工程布局中,浅丘区布局主要生产路宽度为1.2m,而深丘区规划以0.8m宽生产路为主,低山区规划以0.6m宽生产路为主,呈现了生产路宽度由浅丘向深丘向低山依次递减的趋势。可见地形地貌对各研究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有一定的影响。3.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分析中,在地形地貌条件差异的情况下,各研究区社会经济效益评分为浅丘一区11.097,深丘二区14.575,低山二区14.505,说明深丘区进行土地整理后的社会经济效益最明显。各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也相应有所变化,深丘二区在进行土地整理后综合生态服务价值损益率最高,增长了7.45%,其次为浅丘一区,增长了5.9%,低山二区整理后综合生态服务价值损益率稍低,增长了5.69%,深丘区在土地整理工程实施之后的生态效益相对最好。综上所述,重庆市土地整理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从各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十地整理工程的规划布局以及整理后所获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来看,地形地貌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方面,应该选择潜力大、效益好,群众欢迎的地方。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