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脾脏形态及代谢弥散性变化联合多种临床指标在诊断机体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脾脏良、恶性病变患者中脾脏代谢弥散性改变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0月以各种原因就诊于本中心的患者,选取18F-FDG PET/CT检查发现仅有脾脏代谢弥散性增高及(或)脾脏体积增大,伴或不伴骨髓代谢增高,且无明确的与脾脏病变相关疾病(如血吸虫病、脾外伤、脾移植、明确由肝硬化所致的脾大等)患者或其他器官或组织恶性病变者,获得相关影像指标如脾脏SUVmax、脾/肝SUVmax、脾脏指数、骨髓SUVmax、骨髓/肝SUVmax,同时收集临床化验指标如WBC、RBC、Hb、Plt、ESR、CRP、LDH、Fer等,进行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分组:(1)脾脏病检或骨髓穿刺诊断机体为恶性病变患者;(2)脾脏病检或骨髓穿刺为良性,且临床最终诊断机体为良性者,或临床随访1年以上诊断机体为良性者。分析患者影像指标对疾病良恶性诊断的效能,并探讨PET/CT联合临床化验指标能否提高患者疾病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研究二分组:(1)脾脏病检为恶性患者;(2)脾脏病检为良性者。分析脾脏良、恶性弥散性病变在脾脏代谢程度上有无差异性。本研究中,患者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研究一再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变量筛选、建立预测模型。根据筛选变量及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确定cut-off值,并计算PET/CT单独及联合诊断机体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利用卡方检验比较多因素联合分析及有效单因素之间的灵敏度、特异度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94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72岁,平均年龄46.1±16.8岁,男性54例,女性40例,患者多以发热为主要就诊原因(54例、47.0%),血常规检查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45例(47.9%)白细胞减少,20例(21.3%)白细胞升高。在研究一中,结合脾脏切除(穿刺)、骨穿及(或)临床随访诊断恶性病变者57例,良性者37例,恶性组与良性组中性别、年龄无差异性(P>0.05),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方面,良性组、恶性组的骨髓SUVmax、骨髓/肝SUVmax、WBC、ESR、CRP、Fer无差异性(P>0.05),而恶性组的RBC、Plt、Hb计数较良性组低(P<0.05),脾脏SUVmax、脾/肝SUVmax、脾脏指数及LDH较良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脾脏SUVmax升高、脾脏指数增大及红细胞减少是诊断机体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脾脏SUVmax、脾脏指数、RBC及预测概率prel分别绘制ROC曲线,相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0.643、0.647及0.802,能进行有效临床诊断(AUC≥0.7)的指标有脾脏SUVmax及多因素联合分析(pre1),当其准确性最大(即灵敏度及特异度之和最大)时,上述两个诊断指标的截断值分别为5.25、0.55,相对应的灵敏度分别是50.9%、82.5%,特异度分别是83.8%、75.7%。卡方检验发现,两者特异度之间无差异性(χ2=0.80,ν=1,P>0.05),但多因素联合分析的灵敏度则明显高于脾脏SUVmax,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4.45,ν=1,P<0.05)。研究二中,脾脏确诊为恶性浸润者为19例,良性改变者为16例,恶性组与良性组中脾脏SUVmax(6.62±3.24、3.51±1.84)、脾/肝SUVmax(2.25±1.08、1.32±0.58)均有统计学差异(t=3.404,P=0.002;t=3.083,P=0.004),恶性组脾脏SUVmax及脾/肝SUVmax均高于良性组。[结论]脾脏SUVmax、脾脏指数、RBC这三者分别作为功能代谢、解剖形态和实验室检验的指标,均可在脾脏发生弥散性改变时作为独立预测因素辅助判断机体的良、恶性病变,但是联合上述指标的多因素联合分析(pre1)不单在诊断上保持着较高的特异性,更是明显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因此18F-FDG PET/CT联合临床化验指标可以早期、特异的判断脾脏弥散性改变与机体良、恶性病变的关系,提高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