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一百年计划”中的第一个百年计划即将到来,届时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理想,实现贫困县摘帽的战略预期,不能低估贫困农民在与贫困做斗争过程中的话语权的作用。因为贫困农民是扶贫的对象,是脱贫的主体,对于如何脱贫,从何处着手,如何落到实处等问题,他们本应该是最有话语权的。在以往对社会各阶层的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说农民、女性、大学生等,是处于话语缺失状态下的群体,尤其是农民。并将话语权的相关理论研究划分为乐观主义视角下的话语权理论和悲观主义视角下的话语权理论。本文将贫困农民的话语权问题与近年来新出台的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以鹤峰县坪溪村作为具体的研究样本,来探讨贫困山区贫困农民的话语权问题。第一部分为对坪溪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情况的简单介绍。笔者从自然地理情况、文化教育及医疗状况、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等方面来简要地说明坪溪村贫困是全方位、多方面的贫困,坪溪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其他一些村寨实现脱贫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精准扶贫后,贫困农民对于很多切身利益开始倾向于积极的表达。第二部分为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政策赋权问题。精准扶贫政策从多方面给予贫困农民的扶持,在经济上扶贫,给予他们更多的补贴,实现财力上的富足;教育扶智,技术支持等帮助他们提升文化素质等;在思想观念上的扶志,通过做思想工作来帮助一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贫困农民实现自主脱贫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成为提升他们话语权的契机。第三部分主要是精准扶贫政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态度的转变。从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中可知,农民文化属于亚文化,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使得他们采用沉默、失语、不信任、犹疑的方式来抵抗主流意识形态。根据笔者的调研,在精准扶贫政策信息的起始阶段,很多贫困农户对该政策信息是持不信任、犹疑态度的,贫困农民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认为精准扶贫政策确实在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后,态度开始转向认同。第四部分则是话语信息的传播渠道。主要分为自上而下且单向的大众传播渠道,人际传播沟通渠道和现代网络传播渠道,后两者可以实现有效的反馈。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结尾部分。针对坪溪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村精英、帮扶人、扶贫专干等人员的文化素质,使信息实现精准传达等;二是均衡城乡发展,为农民行使话语权树立自信;三是大力发展乡村媒介融合,从而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