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并揭示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警察体育与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为政法院校人材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表)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因素”问卷,对三省四校597名警察院校警察专业大学生进行为期两年半的跟踪观察和相关数据采样,用统计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检验;用修正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两警察院校普通专业3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结论的辅助验证。研究结果:警察专业05级新生SCL-90第1次测验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各因子中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全国常模,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它各因子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次测验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各因子中除偏执略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无显著差异性)和强迫症状、敌对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有显著差异性)外,其它各因子都比全国大学生常模要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有显著差异性),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三项因子高于全国成人常模(有显著差异性)。第2次测查的结果显示各因子的异常验出率较第l次测查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两次测查的变化最大;影响警察专业大学生个性心理形成的因素依次为警体训练、运动训练、性别、其它、年龄、自我修养、专业方向,主要影响因素为警体训练和运动训练因子。警察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完成各自体育训练后的积极幸福感与心理烦恼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疲劳程度未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警察专业大学生已经具备职业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优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警察体育的教学训练与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