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罗非鱼耐寒性状的调控机理,筛选与罗非鱼耐寒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广西南宁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的吉富罗非鱼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低温胁迫筛选、PCR-SSCP检测、DNA测序和关联分析,计算了各多态性样本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频率和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多态性样本的基因型与耐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耐寒性状的关联性,并筛选出潜在的罗非鱼耐寒相关的SNP位点。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体格健壮、体重(5.5g±0.5g)、体长(6.5cm±0.5cm)的吉富罗非鱼鱼苗2000尾,分A、B、C、D 4个实验组(每组500尾)进行低温胁迫实验。4个实验组的胁迫温度分别降到8℃C、10℃C、12℃C、14℃C时停止降温并保持温度恒定,各组内分别取16个不耐低温样本和16个耐低温样本,研究不同低温胁迫下罗非鱼多态性样本的基因型与耐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用根据初步选取的5个罗非鱼耐寒相关候选基因的序列所设计的21对特异性引物对各实验组样本的DNA进行PCR-SSCP检测,发现HSP70基因第1对引物HP70-1最终恒定温度分别降为8℃、10℃、12℃的样本、第4对引物HP70-4在最终恒定温度降为8℃的样本及第6对引物HP70-6最终恒定温度分别降为8℃、10℃、12℃、14℃的样本及TCP-1-eta基因第13对引物TCP1-4最终恒定温度分别降为8℃C、12℃C、14℃C的样本的电泳结果图中有带型多态性。2.突变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耐寒性状相关分析显示:HSP70基因中的第1对引物HP70-1最终恒定温度降为10℃的位点、第6对引物HP70-6最终恒定温度降为8℃、14℃的位点及TCP-1-eta基因中第13对引物TCP1-4最终恒定温度降为8℃、12℃、14℃C的位点在不耐低温组和耐低温组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除了 HSP70基因中的第1对引物HP70-1最终恒定温度降为10℃的位点的2种基因型AA、AC和TCP-1-eta基因中第13对引物TCP1-4最终恒定温度降为8℃的位点的2种基因型AA、AB的分布与耐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的分布与耐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可初步推测突变位点中的AA基因型在不耐低温组中为优势基因型,AB、AC基因型在耐低温组中为优势基因型,对罗非鱼的耐寒性状可能有一定的影响。HSP70基因和TCP-1-eta基因可推断为潜在的罗非鱼耐寒相关基因。3.测序结果比对分析显示:罗非鱼耐寒相关候选基因中HSP70基因发现35个SNP位点、TCP-1-eta基因发现8个SNP位点,共43个SNP位点可初步作为罗非鱼耐寒相关的候选SNP位点。其中,有11个SNP位点在低温8℃实验组中、有4个SNP位点在低温10℃实验组中、有18个SNP位点在低温12℃实验组中、有10个SNP位点在低温14℃实验组中。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耐寒性状关联分析显示:低温8℃实验组的11个SNP位点形成的1个连锁不平衡单体域内的单倍型GC和CA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无显著相关性,有6个SNP位点的多态性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低温10℃实验组的4个SNP位点形成的1个连锁不平衡单体域内的单倍型CCG和TGA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有3个SNP位点的多态性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低温12℃实验组的18个SNP位点形成的2个连锁不平衡单体域内的单倍型TT和CC、AT和GC均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无显著相关性,有1个SNP位点的多态性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低温14℃实验组的10个SNP位点形成的1个连锁不平衡单体域内的单倍型TT和CC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有6个SNP位点的多态性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本研究筛选出2个潜在的罗非鱼耐寒相关基因,筛选出16个与罗非鱼耐寒性状显著相关的SNP多态位点。为解决罗非鱼的安全越冬问题、罗非鱼耐寒品种的选育、实现罗非鱼重要经济性状优良基因的最佳组合和强化我国罗非鱼育种技术体系提供了分子遗传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