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将会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常态,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这种协同集聚发展方式,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会更加突出。但是,目前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如何?协同集聚发展受城市中哪些经济因素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区位选择同这两个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对这两个产业协同定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再次,本文构造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对中国城市2006-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影响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东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各自集聚指数的平均值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两者协同集聚指数的平均值却低于中西部城市。(2)对不同地区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制造业集聚对东部城市协同集聚起阻碍作用,但对中西部城市的协同集聚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集聚、批发零售产业的集聚、金融产业集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但信息服务业集聚和房地产业的集聚却不利于东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