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的问题与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样,是社会各界广泛、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即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适应与教育问题更为学术界所关注。而特大城市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面临公办学校准入门槛和学籍经费保障等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政策与城镇化政策以及地方政府教育资源供给的冲突与不平衡问题。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义务教育格局呈现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多元特性。重庆市在城乡统筹政策优势的助推发展下,特别是在大城市范围的主城九区已基本实现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对于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提供西部个案,但对于教育公平与城镇化两个维度的综合讨论,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综合发展状况方面考虑,能否“上好学”成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一个新问题。关于流动儿童问题的相关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准入问题,少有研究关注到他们的综合发展状况;研究地域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选择重庆市主城区三所公办学校作为田野点,尝试从社会融合的角度管窥重庆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发展状况,提供一个能否“上好学”的案例式讨论。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上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形成了分化的交往圈;在学业成绩上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存在显著差距;在心理发展上流动儿童更有可能趋向于成为班级中没有存在感的“隐形人”。田野调查的数据表明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在社会融合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隔阂,原因在于:(1)学校的同学交往中,成绩成为划分群体交往的重要标准;(2)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影响流动儿童的成绩水平;(3)成绩的差异与交往的隔阂共同造成了流动儿童堪忧的心理状况。笔者对于能否“上好学”的讨论在于:总体上应通过对社会资源更为公正的分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上,应树立正确导向,对流动儿童进行专项资助;在社会层面上,应倡导公益基金和公益组织行动起来对流动儿童展开精准帮扶;在学校层面上,应通过开展更充分的素质教育,促进两个群体的融合;在家庭层面上,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践行全面发展。多方共同努力实现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同处一间教室,拥有一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