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高血压是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一种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增生,胶原沉积和连接蛋白43减少等病理改变。而心肌间质的纤维化和连接蛋白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心肌的电传导速度,导致不同部位心肌的动作电位时间不同步,易形成折返,是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一种可能机制。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定义为标准十二导联上最长与最短QT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一些小样本研究观察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显示QTd增大,提示高血压病人的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虽然,已经公认降压达标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死亡率的首要目标,但在实践中,降压达标率却非常低,人群调查显示我国的高血压病人控制率仅为6.1%。研究发现治疗的高血压病人相对于正常血压者,仍有较高的心血管死亡率,并与收缩压水平相关。因此了解这部分人群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测量治疗中的高血压患者的QTd,探讨QTd在治疗中的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并推测影响高血压患者QTd的相关因素,为今后降压药物的选择,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目的:
本研究拟评价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QTd的变化及影响QTd的相关因素。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入住丽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229例高血压病人(男性124例,年龄范围:31-91岁,平均年龄:67±13岁;女性105例,年龄范围:38-94岁,平均年龄:65±11岁),入院时均行同步12导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及常规检查。无低血钾、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房颤、束支阻滞、冠心病、心肌梗死、LVEF<40%及服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QT间期测量方法为:QT间期起点为QRS波起点,终点为T波下降支或其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如果出现U波,则终点为T波与U波之间的最低点,如T波低平难以准确测量其终点,则放弃,至少测量8个导联。QT间期离散度(QTd)即为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以50ms为正常值。超声心动图测量方法:M型超声连续测取三个心动周期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各取其平均值。左室质量(LVM)由Devereux公式计算,并根据身高、体重测得体表面积(BSA)。左室质量指数(LVMI)=LVM/BSA,相对室壁厚度(RWT)=LVPWT+IVST/LVIDD。并根据LVMI、RWT将左室分为四种形态(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向心性重塑、正常形态)
结果:
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明显大于50ms,经简单相关分析显示QTd与左室质量指数、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和相对室壁厚度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仅左室质量指数(r=0.348,P=0.016)、相对室壁厚度(r=0.386,P=0.028)与QTd相关。左室四种几何形态中,左室肥厚组的QTd大于50ms,且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形态组、向心性重塑组与正常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向心性重塑组QTd大于正常形态组,而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我们的研究显示,血压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QT离散度,QTd在左室肥厚组明显大于正常值,而且向心性肥厚组QTd>离心性肥厚组QTd>向心性重塑组QT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左室质量指数和相对室壁厚度与QTd呈正相关。提示高血压向心性肥厚者可能存在更高的心血管病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