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指示词“这”、“那”的外指用法入手,来观察“这”、“那”在语法、篇章及语法化等层面的表现。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综述国内外对指示词“这”、“那”的研究成果,指出一些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章讨论了能够影响“这”、“那”外指的若干因素。除了以往所公认的“空间距离远近”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外指时“这”、“那”的选用。所有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倾向:指称对象越是显著,就越倾向于用“这”;相应的,不显著的对象则倾向于用“那”。而越是显著的对象就越容易为人所识别,其“指别性”也就越高。
第三章讨论了“这”、“那”在语法层面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表现在时间、人称及动作方向性上的不对称(徐丹,1988),也表现在“这”、“那”修饰存现句宾语、“这”、“那”与形容词之间的语序变换、“这”、“那”在修饰“参照体”、“目标”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不对称上。可以用“这”、“那”在指别性上的差异来解释上述这些现象,也可以用来理解远指与疑问代词之间所存在天然关联。
第四章继续讨论指示词与名词短语其他修饰语之间的语序变换问题。指示词与其他修饰语的相对语序体现出这样一种倾向:指示词后面的修饰语有可能离开自身的无标记位置,向前移动越过指示词,但不能越过领属定语;指示词后面的修饰语不能向后越过指示词。这一倾向可以用“指别性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和“从描写性到区别性”来解释。随后也用这一思路观察了其他语言,区分了汉语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讨论了“这”、“那”在篇章功能上的表现。通过对“这”、“那”四种篇章功能的分析,可以发现外指用法的一些因素对其篇章功能的影响。这部分也初步讨论了一些能够影响篇章中“这”、“那”使用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隐喻的角度讨论了“那”的主观性的形成及其向交互主观性发展的途径。
第六章讨论了“这”、“那”向定冠词的虚化。在原来判定定冠词存在的两条标准上补充了一个参考性的标准:非零形式的无定标记蕴含非零形式的有定标记。通过对发生虚化的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从“远近”这一角度可以解释“这”、“那”在进入这些环境的受限程度上的差异。“那”在虚化的道路上可能比“这”走的更远。这部分也讨论了向定冠词虚化过程中的连续性问题,认为汉语的虚化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