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法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渐渐将对法制的研究视角从宏大的理论体系开始向实证领域转换。受法律多元、文化多元理论体系的影响,学者们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探索法的起源、演进规律的过程中,更多借鉴并运用了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试图就国家法与传统法的互动关系做出有益的探索,从而引起学界对法律多元问题的重视。当汉族地区的秩序、习惯已经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湮没于历史的车轮下,而深受汉族文化缓慢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却因着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等地理、历史的综合原因,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而更多的使其本民族的习惯法以及某些汉族文化的印记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为我们客观地研究传统法提供了一手的资料。文斗苗寨在清代因为清水江的便利,林木资源的充足而一时经济发达,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萌芽,原本封闭的村寨被各种利益所冲击,深受由商贾所带来的汉文化的影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迅速汉化。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因为其三面环水,交通闭塞,却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汉文化与苗族本民族特色相融合的法律、秩序,为今天我们研究文斗清代纠纷解决的过程,探索中国传统法客观真实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目前国内外对文斗纠纷解决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对文斗林业契约的研究,关于文斗完整词状的研究仍是个空白。在关于契约的研究方面,日本的学者如寺田浩明、滋贺秀三、棚濑孝雄从文斗的林业契约入手分析文斗苗寨的纠纷的类型,解决的方式,但一方面由于资料的缺陷,另一方面局限于文化的差异,域外的这些学者的研究并不能深刻的揭示出文斗社会在清代纠纷解决的真实情况。国内的学者关注文斗的纠纷解决的研究又更多是建立在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研究方法基本还是传统的静态的制度分析方法,而纠纷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当下对文斗社会的研究也并未能恢复文斗在清代纠纷解决的真实图景。而随着更多的契约,尤其是词状文书的抄本的发现,为研究文斗苗寨在清代的纠纷解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有助于从文本入手,运用法人类学“纠纷事例的研究方法”,借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用动态的过程分析方法力求展现清代文斗处理纠纷的“真实”过程的全貌。具体而言,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在引言中,主要概述了文斗的自然地理、族源历史和社会概况,为后文的展开做好铺垫。正文第一部分旨在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文斗词状做一个解读,总结文斗纠纷的类型。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词状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文斗纠纷解决的方式。第三部分运用“过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动态的发展眼光探寻文斗纠纷解决的流程以及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结语中简单总结了对文斗纠纷解决研究的意义。在论述中,笔者力求“客位”与“主位”的统一,在避免纯客位方法的先入为主和断章取义的同时克服纯主位研究方法资料堆砌缺陷,力求既注重对文斗词状中文斗纠纷解决秩序的静态研究,又试图从动态的眼光出发准确描述文斗社会中的秩序,以及其与当地的宗教、社会组织与经济生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力图还原清代黔东南社会纠纷解决的真实图景,为中国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法治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