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探索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制度建设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效果的优良直接关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安全,深化国家治理结构改革和优化国家制度安排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之举,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的重要来源。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要求党和国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和研究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过程中继承和发展,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环境,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深入系统地学理分析,以期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应对之策。第一章旨在清晰地认知“什么是‘国家观’”的基本问题,阐释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发展的代表性著述,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定位。“国家观”是人们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形成的关于国家制度、国家治理结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政权运行机制以及国家文化等的系统观点和根本看法,“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研究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系统观点和根本看法。国家的产生、变化发展是动态的,科学客观地认识国家就需要对国家本质及国家消亡的概念作出清晰地界定,明白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科学本质,就明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形成的国家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它产生的思想来源和实践根源,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及空想社会主义三大代表人物都对马克思的国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也从物质根源角度,在主要的经典著作中阐释了自己的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国家问题的出发点。第二章阐释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主要内容,虽然以往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但是由于国家起源成因复杂、国家本质问题众说纷纭,有必要进一步阐释清楚“国家”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国家的政治属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在于资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占有贫苦的劳动者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的国家本质在于为无产阶级提供用于发展自身的各种条件,并继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至消除异化劳动的状态,并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状态下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职能重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同时也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根本制度,巩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第三章重在阐释马克思国家观的核心要义,这是本文的研究中心和重点,“核心要义”即明确哪些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国家观的重点。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从政治立场看,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分析国家问题,鲜明地指出了维护无产阶级及其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要求,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形式予以实现,让广大工人阶级真正能够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实现发展自身权益的诉求。从马克思分析国家问题的研究方法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其中马克思坚持把国家的相关问题置之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研究,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家问题,又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弊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差异,进而以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为切入点,分析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体的历史使命。从马克思研究国家问题的价值归宿看,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发展。第四章以前面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探讨新时代马克思国家观对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看,深入研究马克思观是继承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核心要旨的基本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的新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同时也能指引当代国家治理方向,为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导向,推动建构适用于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国家治理理论。从马克思国家观的实践价值看,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国家观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培养,培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信仰,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认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这包括当代中国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与此同时,马克思国家观的重要实践价值也体现在能够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格局提供借鉴之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经典著作提到了国家治理和市域治理思想为当今建构从上到下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历史经验。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自阶级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及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不断发现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新理论与方法,以适应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仪式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储存器”,既有凝聚群体、沟通情感之功,亦有强化行为、维护秩序之效,可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搭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但在思
学位
稳定性作为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已经成为国际系统与控制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涉及李雅普诺夫稳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矩阵论、混沌保密通信等多门学科知识,其相关成果已大量应用在通信系统、生物工程、金融数学等多个领域。在研究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随机噪声、时滞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带有时滞和随机噪声等因素影响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也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输入状态稳定由S
肿瘤转移是现如今癌症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先进的分子成像技术在无创监测肿瘤发生早期的恶化和转移的病理状态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诊疗一体化”狭义的说是诊断和治疗,广义的讲诊断包括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和分子学诊断与治疗相结合,将肿瘤成像、靶向药物递送、活体示踪、药物治疗和预后监测等整合于一体的多功能纳米诊疗剂,现已成为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可实时精确诊断病情并同步进行治疗,实时监控疗效,随时调
当下,互联网已深入到了社会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正改变和重塑着新的媒体环境。尤其是以网络为核心载体的新媒体,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行业的固有模式,而且也逐步形成了高效的传播运营格局,使现如今的媒体行业都融入到了全媒体的发展进程中。然而媒体形态的转变,也让原有的舆论场以及表达、接收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目前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在复杂的国内国
新中国十七年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实践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效果卓然。1949-1966年,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权保障下,国家文艺创作系统、文化出版传播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间的协调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创作和传播紧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图像打破了文字形成的隔离,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章主要是从理论上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内涵
在新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监狱企业在生产环境、生产规格、市场需求、现场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本文探讨了监狱企业如何在新的生产环境下,高起点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发展劳务加工业务,以达到构建科学的劳改运行体系、保护犯罪分子合法利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明确监狱企业的市场定位。论文以吉林省H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PEST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
习近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中关于思想、信仰、精神、理念等的文化总结。习近平从党的政治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出发,从文化自信维度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唯物史观而言,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对现实存在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党内政治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在党的建设中起着导航定向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强党、兴党的建设历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高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壁画了“中国之治”新蓝图,而“中国之治”在于“中国之制”,“中国之制”是“中国之治”的根本。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正是基于中国制度的强大支撑,我国取得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相较于西方国家深陷疫情泥潭而言高下立判,而这无疑更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所具有的巨大效能,为中国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是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强化党内监督对保持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研究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内容,全面分析其理论贡献与局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系统把握列宁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