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在才人辈出的中国当代文学舞台上可谓倜然不群。身为文坛外的高手,王小波称得上是一位不世怪才。理科生出身的王小波在小说创作中无处不流露着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但善于奇思妙想的天赋又使得他常常不可自控地沉湎在天马行空的想象里。或许是天性使然,王小波的想象并非纤弱诗人笔下那种多愁善感的绮丽咏叹,而是一种玩世不恭、锋芒锐利的顽童式的游戏,也可以说是对压抑人性的世俗生活的一种刻意的亵渎与挑衅。饱经西方自由精神熏陶的王小波显然是想借助小说这种文体来满足自己的文学野心,抑或想象之童心。多年来,关于王小波的研究,论者的目光一般都聚焦在死亡与虐恋、自由主义与反极权、民间狂欢与智者戏谑等热门话题上,却鲜有人关注王小波小说一以贯之的想象精神。即便有人提及,也是草草地顺带一笔——无外乎就是王小波的想像力是如何的丰富奇诡等等,而有意识地将王小波的想象提升为一种创作精神的论者却未曾有过,似乎这个主题并无深入的必要。但王小波之所以为王小波,很大程度上是由他那特立独行的想象精神决定的。王小波的文字之所以能够鲜明地烙上个人气质,不可否认也是由这种与众不同的想象精神浸染而成的。一言以蔽之,王小波的想象精神其实就是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它成就了王小波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它又不可避免地成了作者在写作征途上难以摆脱的束囿和阴影。所谓成也“想象”,败也“想象”,一旦厘清王小波的想象精神在其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作家创作时的心灵轨迹(包括困惑和纠结)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而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王小波后期创作中流露出的浓郁的悲观情调将有很大帮助。论文着力探讨的便是王小波的想象精神。通过解读《青铜时代》三部曲,以概括出作者想象精神的基本特征,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般)”。再借助对比阅读,分别以卡尔维诺和鲁迅为参照,以梳理出王小波前后期创作中的想象精神之嬗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视作者创作上的“瓶颈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