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依据唐代梁肃的文章三变说,以天宝年间至中唐贞元年间相继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为唐代前古文运动。对时代风气的反省,促成萧颖士、李华及其弟子独孤及、梁肃,形成明确的以文章复古载道、化人成俗、安危存亡的群体意识,或友朋游从,或师生相继,形成了若干个文人群落,群落之间相互推举,形成唐代前古文运动。前古文运动以先秦两汉的“古文”文体,来弘扬融进佛道思想内涵的儒道,为韩愈“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礼制建设是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书写内容,一直延续到韩愈、柳宗元。从礼制建设这一角度看古文运动,韩柳的古文运动是前古文运动的延续,前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前奏。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前古文运动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政治的联系。下编就古文运动主要领导人的创作进行微观研究,从纵横发展的维度切入,分别比较他们创作的同异,探析他们文学观念的群体承传过程。萧颖士是天宝年间的文坛领袖,其宗经复古思想被集团成员认同并发扬。李华文论更重视作者的道德修养与作品的教化作用。由于古今文学观的差异,前古文运动家的作品不在人们的期待视野,人们认为他们空言明道,推行古文而未有创作古文的实绩。其实,萧、李文章紧贴社会现实。李华长于叙事,风格绵丽,革新文体的功绩比萧颖士大。萧颖士长于议论,风格健爽自肆,以赋的创作成就为高。他们的作品骈、散相间,用典不多。大历贞元年间,独孤及与梁肃成为这一时期承上启下之人物。独孤及重视两汉文章,提出“志、言、文”三者相为用的辩证观点;持缘情绮靡的诗学观评价五言诗;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古文创作的全面实践是独孤及最大的创作贡献。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议论,用古文论政议事、记事状物、抒发情思,拓展了散文的表现领域。梁肃以科举选拔韩愈等八人的方式,引领了重经崇儒的文化导向。他不否定屈宋,不否定辞赋;提出了道气辞的关系问题。梁肃文章记人以儒家道德品鉴人物,叙事彰明事实,文章典重雅正,粹美深远。抒情中正平和,情采并重、平和温润。从萧颖士、李华到独孤及、到梁肃,形成一个自觉的代群承传的过程。他们的古文观,为文章写作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他们的创作,将重大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纳入到文章中来;批判了骈文空洞无物的流弊。他们的创作就是他们理论的实践,引经据典,长于论议,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