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1860年-1930年)——以北大和清华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育必须经常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为什么培养人;三是培养出来的人怎么样。   考察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中的演变及这种演变背后的根源,是本论文的主旨。本论文从当今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过度专业化、技术化,缺乏适应性的现状导入,提出思考的问题: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格的?即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怎么样来确定这个培养目标是最顺应时代潮流的、最符合社会需要的?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以上引起困惑的问题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中就已经萌芽。   本论文试图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切入点,力图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背景下对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进行理论探索,以期把握其中的演变规律,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以及怎么评价培养的结果的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考察明清以来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弊病,并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接近的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与近代以来各派时人所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入手,分析中国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再以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资料汇编为主,分析其中与本论题相关性较大的时人论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文件、政府公文;选择作为案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针、宗旨等做分析。以此来说明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松动和瓦解过程中,中国近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终这样的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进而才能合理的阐述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向近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如何走向,影响这种走向的原因何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代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众化的同时各个不同层次的大学应该培养出怎么样的人才才算合格,才能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呢?本论文希从较繁杂的高等教育史内容中理清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演进的规律,以期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给予借鉴的经验。   论文最后得出简要结论与启示。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人的实践智慧是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时人的认识、教育制度规定与实际办学实践三者之间又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没有传统文化滋养的高等教育是没有特色和根本出路的,没有高端科学技术人才支持的现代大学教育是没法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当代的教育实践应该引以为戒。
其他文献
职业体育是体育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业余体育共同推动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体育竞赛规则的支持下,在完善的法律法
伊斯特·鲁道夫街300号大厦坐落于芝加哥市中心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北端,这栋高层写字楼项目共分两期开发.垂直增建57层的建筑.总面积21.83万m2.主要为医疗服务集团(HCSC)总部及蓝
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在会上作了《扎实推进武术段位制十年规划深入发展》的工作报告。湖南省
近几年,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是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201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进一步延伸、空间进一步拓展。然而,谣言也借助网络的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猛地传播扩散开来,对网络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日
研究背景:从1987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经过近20年的发展,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勃勃生机,不
由于受到特定环境和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大部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特别是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
幼儿园的幼儿只有参与到韵律活动中才能够体验到乐曲的快乐,才能感受到用动作表现乐曲的快感,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在A幼儿园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