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个概念被明确提出以来,长三角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长三角经济的增长,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大部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构建经典计量回归模型(OLS),前者忽略了相邻地区经济活动存在相关性,无法描述其他相邻地区对研究区域所产生的影响;后者则假设所有观测点是“同一的”,忽略了不同经济单元的异质性。因此本文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在详细介绍空间聚类检验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基础上,利用长三角25个经济单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3-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计算全局MoransⅠ值,表明当前长三角制造业28个行业中有15个存在显著空间集聚,不同经济单元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其次,通过局部空间聚类检验,探讨研究区域制造业空间集聚模式,证明不同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形式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变。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测算长三角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与传统OL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与传统OLS模型相比,更能体现不同经济单元制造业发展的差异性,能够表现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拟合效果更好;(2)不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结果表示,GWR模型计算出的TFP值普遍高于OLS模型的估计结果,证明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TFP值,产业集聚能够拉动制造业的TFP;(3)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为例,计算2003-2011年TFP增长率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行业TFP变动与空间集聚模式变化基本相符,即产业集聚程度高的行业热点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大。 最后,文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今后长三角如何调整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制造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本研究是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的一次尝试,更是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的一个全新诠释,研究结论有望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城市联动、区域协调等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