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发病年龄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国外IM发病率为5‰,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15岁~24岁的青少年。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见于2~6岁患儿。近年来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临床诊断为IM的患儿,国内外常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但传统观念认为IM为自限性疾病,主张对症支持治疗,且对抗病毒治疗疗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应用Meta分析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对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IM的疗效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为IM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国外文献检索于web of science,pubmed,Elsevier,cochrane,proquest,OVID,EBSCO中进行,中文文献检索于维普,万方,知网中进行,尽可能全面收集有关抗病毒药物治疗IM的文献。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并通过查阅文献制定疗效判断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Newcastle-Ottawa,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通过严格筛选后的文献根据其异质性选取随机效应模型或整合效应模型,并通过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出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检索与抗病毒治疗IM相关文献185篇,最终纳入19篇文献(1628例病例),并分为三个亚组进行疗效分析,即更昔洛韦与干扰素比较,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比较,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更昔洛韦组治疗IM疗效显示总热程时间少于干扰素组(MD=-0.20天,95%CI:-0.38—-0.01)、热退时间少于干扰素组(MD=-0.99天,95%CI:-1.33—-0.65)、异性淋巴细胞下降至正常时间少于干扰素组(MD=-0.85天,95%CI:-1.34—-0.36),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时间与干扰素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01.95%CI:-0.42—0.42)。更昔洛韦组与阿昔洛韦组在治疗IM上总热程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95%CI:-0.11—0.92)。更昔洛韦组治疗IM疗效上总热程时间少于利巴韦林组(MD=-3.26,95%CI:-3.84—-2.67),且其治疗IM的总疗效优于利巴韦林组(OR=23.63,95%CI:10.78—51.82)。结论:抗病毒药物对于治疗IM有效,抗病毒药物能缩短IM热程、肝功能恢复及异型淋巴细胞降至正常的时间。更昔洛韦治疗IM疗效明显优于干扰素及利巴韦林,但与阿昔洛韦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