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物种保护特别是濒危物种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但是从经济角度来探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机制尚属空白。从经济角度探讨濒危物种保护的主要原因有:(1)人类活动是决定物种濒危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2)濒危物种保护具有机会成本;(3)经济激励措施是调整人类活动的关键要素。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乃至全球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东北虎,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我国圈养繁育虎种群增长很快,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饲养管理、人工繁育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东北虎保护措施主要有3个:绝对禁贸、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无疑,这些措施在东北虎保护初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东北虎保护事业的推进,我国东北虎保护中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甚至成为制约东北虎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东北虎保护中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有:(1)人工圈养繁育陷入经济困境;(2)自然保护区和当地居民产生经济资源冲突。这些经济问题却使得上述虎保护措施的潜在积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本论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研究了东北虎保护经济机制:(1)东北虎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2)东北虎就地保护经济机制探析;(3)人工圈养繁育虎产品利用机制探析。对东北虎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以我国野生东北虎保护为研究对象,在采用开放式问卷预调查的基础上,以支付卡、二分式的问卷格式各设计了340份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市区居民对我国野生东北虎保护的支付意愿。数据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概率单位回归(Probit)模型、主成份分析法等。结果表明:二分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是支付卡式调查结果的3~4倍。支付卡式问卷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文化程度和对东北虎的了解程度;二分式问卷结果的主导因子是户月均收入。考虑到二分式问卷比支付卡式问卷更能逼近样本的真实意愿,因此,就哈尔滨市区居民来说,20a的总支付意愿为24.42×10~8元。认为仅就哈尔滨市区居民来说,用20a的时间使东北虎脱离濒危状况,其总经济价值的现值为24.42×10~8元。并在2个月后,在同一调查地点选取不同的样本检验了结果的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段所做的两次调查结果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对野生东北虎的就地保护经济策略研究:在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活动频繁的地区选取了核心区、社区共管区、保护区外的村落11个,并在这11个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302份。数据处理方法分别采用了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主成份分析法。结果表明:无论是核心区还是非核心区居民对东北的容受性较差。但是如果对当地居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大部分核心区的居民表明不愿意伤害东北虎。而且家畜数和虎伤畜数是影响当地居民对东北虎容受性和补偿政策的主要因素。并在所调查的东北虎分布区,同时调查了当地居民对野猪(Sus scrofa)的容受性。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野猪的容受性很差。对人工圈养繁育虎产品利用机制的研究:以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东北虎种群为例,整理了近年来该中心东北虎圈养种群的饲养记录,使用EXCEL、SPARKS和GENE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圈养种群雌性东北虎和雄性东北虎的平均世代时间T分别是7.816年和7.965年,净增长率Ro分别为6.691和3.950,周期增长率λ分别为1.280和1.190,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243和0.172。东北虎圈养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比较合理,年龄锥体属于A型,幼龄个体数量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种群雌雄性比为1:1.07,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并发现,谱系完整的现存种群中2只个体的近交系数为0.0625,28只个体的近交系数为0.125,9只个体的近交系数为0.25。研究结果表明,该中心东北虎圈养种群具备了稳定的繁育水平和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东北虎圈养管理中存在着饲养成本太高以致中心难以维持、谱系不清、近交比较严重的问题。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保护的经济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保护成本,因此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应对东北虎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建议可将如下措施纳入东北虎保护策略中来:(1)对圈养虎产品进行妥善处理;(2)科学、合理狩猎东北虎分布区的野猪。这不仅大大有利于缓和“人-虎”冲突,而且,以妥善处理圈养虎产品及狩猎东北虎分布区野猪所得资金,补偿当地居民和促进东北虎人工圈养繁育业的发展,将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和圈养繁育单位保护东北虎的积极性,形成“以虎养虎”的虎保护良性循环,以从根本上促进东北虎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