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连续6年的中央1号文件显示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政府把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其作为政治问题加以重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为了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投入已很难完成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必然要求政府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领域的财政支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有效利用财政支农资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效率,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尽管江苏省的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江苏省财政支农增长速度并不是一直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尽管有《农业法》的规定,但由于缺乏约束监督机制,对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没有足够重视。同时从波动性上看,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还不稳定,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未有效建立。以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评价目标,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效用高低的次序排序相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最高,其次是支援农业生产支出,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差。而江苏省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现实是: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最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居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比最小。由此说明,现行的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产出目标,通过DEA方法测算了1990-2006年江苏省财政支农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看,1990-1992年,1996-2002年,以及2006年江苏省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持效率并不理想,而从技术效率看,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从投入产出量看,1990-1995年,政策性投入很有可能处于一种相对不足的状态。1996-2002年,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费用出现比较严重的冗余,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在4大类支出中一直保持“稀缺”,处于相对供不应求状态。2003-2006年,财政支出处于一种相对优化的状态,仅在2006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出现冗余。最后,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导向,以提高财政支农效率为目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江苏省财政支农的深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