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情是母兔重要的繁殖性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母兔的发情周期分为间情期(Diestrus,D)、发情初期(Earlyestrus,EE)、发情旺期(Estrus,E)、发情末期(Late estrus,LE)四个阶段,只有在发情旺期进行配种,母兔受胎率才能达到最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见经刺激后不发情或者发情较晚的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母兔的产仔效率,增加了饲养成本。本实验通过对比新西兰白兔各
【基金项目】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3-A-1); 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JATS[2021]48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情是母兔重要的繁殖性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母兔的发情周期分为间情期(Diestrus,D)、发情初期(Earlyestrus,EE)、发情旺期(Estrus,E)、发情末期(Late estrus,LE)四个阶段,只有在发情旺期进行配种,母兔受胎率才能达到最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见经刺激后不发情或者发情较晚的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母兔的产仔效率,增加了饲养成本。本实验通过对比新西兰白兔各发情阶段日常行为、生殖激素变化和卵泡发育状况,探究母兔发情过程中的行为及生理变化规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调控母兔发情的相关基因,并进一步验证了关键基因CYP19A1的功能,以期深入了解母兔发情的分子调控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安装监控记录了母兔整个发情周期行为,对比了各发情阶段行为变化,发现发情旺期母兔修饰行为的持续时间和行为频次均显著高于间情期和发情初期(P<0.05),采食行为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发情初期和间情期(P<0.05);发情旺期卧息行为频次显著低于其它三个阶段;饮水行为频次在发情后显著降低(P<0.05);运动行为和啃咬行为频次在发情旺期显著增加(P<0.05);观望行为和静立行为各阶段无显著性差异。对比了各发情阶段生殖激素变化状况,发现FSH在母兔的整个发情周期中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发情初期显著高于发情末期(P<0.05);LH浓度变化趋势与FSH相似,发情旺期显著高于间情期和发情末期(P<0.05);P4在发情旺期浓度最低,在发情末期显著升高(P<0.05);E2浓度由发情初期开始逐渐升高在发情末期达到最高,其中发情初期显著低于其它三个阶段(P<0.05)。观察并统计了四个发情阶段各级卵泡的数量,发现四个发情阶段原始卵泡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发情旺期的初级卵泡数量最多,显著多于其它三个发情阶段(P<0.05);发情旺期的次级卵泡数量显著多于间情期和发情初期(P<0.05);三级卵泡在发情旺期和末期数量显著高于间情期和发情初期(P<0.05)。综上所述,母兔在发情期间采食量和饮水量有所下降,运动量有所上升,生殖激素浓度在整个发情周期有规律性的变化,可通过协同或抑制作用调节卵泡发育,进而达到调控母兔发情周期的作用。2.采用RNA-seq技术对间情期(D组)和发情旺期(E组)母兔的卵巢组织进行了分析,以|log2FoldChange|>1&P-value<0.05作为筛选标准,共筛选出96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23个,下调基因344个。GO注释到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发育过程等条目。通过KEGG信号通路分析,富集到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Steroid hormone biosynthesis)和醛固酮合成与分泌(Aldosterone synthesis and secretion)等通路,其中包含 CYP19A1及CYP1B1等与生殖激素合成相关的基因。从筛选出的差异基因中随机挑选了 6个基因(ESR1、IGF1R、CYP19A1、CYP1B1、BMPR1B、HOXA9)进行荧光定量验证,发现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3.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克隆了关键基因CYP19A1,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CYP19A1编码的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在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三级结构为弯曲螺旋状,含有一个结构域,属于P450家族,与其它物种同源性较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基因。此外还分离鉴定了兔卵巢颗粒细胞,并进行了CYP19A1的过表达和干扰,发现过表达CYP19A1可极显著上调IGF1R、CYP1B1、CYP1A1的表达量(P<0.01),极显著下调BMP6、CYP17A1的表达量(P<0.01),干扰结果与过表达结果相反。进一步验证了CYP19A1对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发现过表达CYP19A1会促进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干扰结果与之相反。因此,CYP19A1可能通过调节生殖激素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来影响母兔发情周期,并且可以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对卵泡发育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鱼鳍分为奇鳍和偶鳍,其中偶鳍沿鱼类躯体两侧成对分布,包括胸鳍和腹鳍;奇鳍沿着身体正中线生长,包括背鳍、尾鳍、臀鳍等。在进化史上,奇鳍早于偶鳍出现,两者拥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发现,鱼类偶鳍与四足动物的四肢同源,相关基因如fgf、Wnt和Hox等在两者的发育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尽管偶鳍的发育生物学研究已相对清楚,但其起源仍是一个谜。目前,偶鳍起源有以下三种假说:鳃弓起源、鳍褶起源以及奇
紫花苜蓿(Meativa L.)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是优质的牧草资源。在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中,不同形态氮素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设置了土壤盆栽和小区栽培两个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土壤盆栽试验共设置了 6个处理,分别是Con(对照组),NN(单施硝态氮处理),AN(单施铵态氮处理),NN-AN(硝铵 1:1 处理),3NN
非O1/O139群霍乱弧菌(non-O1/O139 Vibrio cholerae)广泛存在于各种水环境中,尤其是内陆水域和近海养殖水域,是多种水产动物的重要致病菌。与许多细菌类似,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常常会经历饥饿和其它一些逆境的胁迫,但其可通过改变其自身的生理、形态以及调整基因表达来适应环境变化,并在不良环境下抵抗压力长期存活,从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的弧菌病持续反复暴发。RpoS已经被证实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优良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多年生豆科牧草。虽然紫花苜蓿的抗逆境能力较强,但干旱胁迫仍是造成苜蓿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缓解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造成的伤害,提高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品种WL-71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种植,使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究添加不同浓度的巨大芽孢杆菌对干旱胁迫下以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作物对于氮(N)和磷(P)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1],农业氮磷流失过多,造成了一系列水环境污染问题[2],如地下水水质退化和地表水富营养化[3]。氮素循环(N)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问题,因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氮对陆地,水生态和大气环境具有多重影响。在农业系统中,超过植物和动物需求的氮可以渗入浅层地下水,最终通过集中或扩散排放进入地表水。
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不断变革,如何提升地方政府数字治理能力成为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TOE框架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数据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加强政府数据的开放度和扩大数字政务服务覆盖度能够明显提升地方政府数字治理能力;在技术条件受限且数字公共服务需求压力较小的省份,如能依托其经济发展优势,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产量高、品质好、利用方式多、适口性好,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是最具经济价值的优良牧草。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抵抗逆境能力,但盐胁迫是限制其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抗逆性很强的菌种,富集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对土壤中的植物既有促进作用,又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盐
脆弱象鼻溞是富营养化水体的优势种之一,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和蓝藻的降解,水体中氨浓度会随之增加,因此,探究氨对脆弱象鼻溞的毒性尤为必要。本试验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解氨对脆弱象鼻溞生长性能、内部形态变化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分子机制。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氨对脆弱象鼻溞的半致死浓度及不同氨浓度对脆弱象鼻溞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对脆弱象
1.绪论1.1背景和意义研究干旱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统计,全球气象灾害约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而干旱占所有气象灾害的比例达50%。干旱带来的损失也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近几十年来,全球干旱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影响也更为广泛。干旱也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性自然灾害之一,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的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区处于我国东北高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甲壳类养殖品种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恶化,以及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阻遏产业发展。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后的高致死率,对相关产业影响巨大。而目前对于WSSV研究多集中于病原学、流行病学和检测方法等方面,对WSSV的感染机制以及免疫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克氏原螯虾主要以先天性免疫防御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