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其血清BNP、MYO及D-二聚体三项指标的动态水平变化及探讨血清BNP、MYO及D-二聚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作用,为此类心肺复苏患者在预后评价及治疗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及内科ICU救治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均于就诊或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给予心肺复苏急救,10min内完成急诊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及心电图。按心肺复苏预后分为三组,A组为CPR无效即刻死亡,入组18例;B组为CPR成功,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存活1-7天,但在本次住院期间院内死亡,入组13例;C组为CPR成功,自主循环恢复,本次住院康复出院,入组9例。设置心肺复苏后于即刻(0h)、6h、24h、出院时为采样点,采取患者周围静脉血检测BNP、MYO及D-二聚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指标比较: 1、心肺复苏即刻:A、B两组患者与C组比较BNP、D-二聚均值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与A、C两组比较MYO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心肺复苏6h:B、C两组BNP水平高,B组较C组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D-二聚体水平高,升高趋势大致相同,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MYO水平亦增加,两组升高趋势相近,但两组数值差异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心肺复苏24h时, B组BNP进一步升高, C组则下降,两组差异进一步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D-二聚体水平持续上升,B组升高较快,C组上升较平缓,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MYO表达呈下降趋势,两组下降趋势相近,但数值差异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出院时,C组BNP、D-二聚体两项指标较0h升高,6h、24h则下降,但仍超出正常范围;MYO较0h、6h、24h均有下降,但亦超出正常范围。 结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BNP、MYO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越大。心肺复苏后,血清中BNP、MYO及D-二聚体的显著升高则提示预后不良。 2、早期发现及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3、BNP、MYO及D-二聚体在心肺复苏后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危重病情的诊断及近期预后的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