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玉门油田重上百万吨”项目中部分内容。玉门老君庙油田地处酒西盆地老君庙背斜带的中部,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技术开发的油田。油田自1939年投入开发以来,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开发历程,老一辈石油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与经验。但是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地下情况变得复杂,油藏整体开采难度加大,为下一步能更好保持老油田持续有效的稳产,论文以老君庙油田L油藏作为研究靶向,综合地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开发动态等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地质统计学为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结合油田新井实际资料情况,开展了层组精细划分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四性关系、储层特征及储层分类评价研究,深化了对油藏地质特征的再认识,为油藏进一步水驱调整和下一步三次采油延长油田生命力,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针对老君庙L油藏层状砂岩油藏的特点,以标志层的识别为手段,按照“井震结合、旋回控制、分级对比”的原则,相控辅助对比,完善了老君庙L油藏地层划分与对比。将L油层组划分为L1、L2、L3、L4、L5,5个砂层,15个小层,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纠正了前人对比不统一造成的窜层问题,重新认识确定了L4+5地层在全区发育,砂体在油藏西部发育,在油藏东部尖灭。在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构造运动及沉积背景研究,确定了老君庙L油藏储层物源来自于南东方向。沉积体系区域上由南东至北西分布的特征。借助取心井相标志识别、建立标准测井相,确定L油藏为辫状河~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L3、L4、L5发育辫状河沉积,L2为三角洲平原沉积,L1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通过沉积相以及沉积微相类型研究,建立了L油藏的沉积相模式,展示了老君庙L油藏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储层岩石学特征,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认为L油藏储层岩性对储层性质影响较大,孔渗相关性较好,泥质含量不高,但对储层的物性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实现从取心井的认识到非取心井到油藏的整体认识。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储层岩石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为石英砂岩,胶结物主要为钙质和泥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蒙脱石、伊利石、方解石最为重要。L油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属于中高孔隙中渗高饱和油藏,三个主力砂层组中L3储层物性最好,L1物性最差,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选用物性和孔隙结构为核心的综合分类方案,建立储层分类标准,将L油藏储层划分为三类。结合新取心井及开辟试验区新钻井动态反应,分析三类储层的动用情况,明确了Ⅱ类的一部分及Ⅲ类将是下一步重点挖潜的目标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