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的成书时间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说,学术界对于曹雪芹创作时间问题一直停留在一种成见认识或者说模糊处理的层面。目前,曹雪芹在乾隆甲戌(1754)之前创作完成了《红楼梦》这一认识被当成了一种基本结论应用在《红楼梦》的版本与成书研究中,结果似乎并不理想。不论是由来已久的版本研究,还是方兴未艾的成书探讨,都产生了大量的分歧与论争。这些论争的形成,显然与对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时间缺乏深入考察有密切关系。本论文着眼于乾隆甲戌这个关键时间,以"1754本"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曹雪芹在1754年以后是否仍在创作这一重要问题。本论文主要观点是:1754本并不是《红楼梦》创作的完结,而只是第一个十年的阶段性的成果。在此之后,曹雪芹又进入新一轮的增删,而这一次增删一直到曹雪芹逝世都没有最终完成。1754本与今本系统有很大区别,它并不是现存所有版本的源头,现存所有版本起码都是乾隆壬午(1762)以后的本子。从1754本到今本,《红楼梦》极有可能经历了从百回本到百二十回本的扩写,1756本与1760本均是曹雪芹扩写《红楼梦》的产物,不过都只完成了上半部。可以想见,1754本在情节内容上与今本应该有不小的差距。1754本在创作上有两个特征:"不欲着迹于方向"与"着意于闺中"。前者代表了作者建构一个真(金陵)假(长安)对照、秩序井然的艺术世界的设想,后者则代表了作者为闺阁立传的初衷。在后期修改中,这两个创作预设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长安这个地名在小说中已经不再突出强调,中京的称呼更是消失不见。家族主题比重的增加使《红楼梦》成为了一曲末世悲歌,而不仅仅是闺阁传奇,在题材开掘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