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重乙肝)是危重病症,其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以重度黄疸、极度乏力、高度腹胀为突出表现,易出现肝性脑病、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属中医之“急黄”、“疫黄”、“黄疸”、“瘟黄”、“天行发黄”等范畴。历代医家多从“毒邪”论治,我国目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目的是对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辨证分析并正确处理,对阻断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对慢重乙肝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观察及系统分析,找出其规律性,将慢重乙肝证侯分型引入客观化标准,对现阶段辨证诊疗提供合理建议,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的研究起前期探索作用。 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09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区住院的100名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舌脉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填写证侯学调查表,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该病的证型分布与四诊信息出现的频率,并对某些实验室检测指标与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找出回顾性调查中的不足。 结果:研究显示其发病有一定的性别、年龄倾向。调查的100名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平均年龄40.63岁,基本符合本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证型方面多存在相兼证型,以肝脾血瘀证、肝胆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为最主要的3种证型;筛选频数最多的21症状体征,发现各症状体征在证型间的分布亦有特异性,其中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在所有证型中均占100%,其它如食少纳呆、面色晦暗、脘腹胀满等亦常见,而在肝胆热毒炽盛证中多见口苦(96%)、口干(50%);湿毒壅盛证中多见食少纳呆(95.3%)、口粘不爽(60.5%);肝脾血瘀证多见面色晦暗(93.3%)、胁肋疼痛(41.3%);肝脾气虚证多见恶心(76.5%)、便稀溏(26.5%);肝肾阴虚证多见头晕目涩(88%)、口干(68%);其中舌质红、舌苔厚、舌苔腻、舌下静脉增粗、白苔、黄苔及舌有瘀斑均具有较高的频率;脉象中常见的有涩、弦、濡、弱、数等脉象;不同实验室指标与证型之间亦存在相关性,其中ALT、 AST、TB、 DB在各证型间均有显著升高,且均有AST/ALT>1.2,DB/TB>0.5,其中湿毒壅盛证在转氨酶组中最高,肝肾阴虚证在胆红素组最高;HGB、PLT在各证型中均普遍偏低,各证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最为显著; PT、PTA在各证型间有明显变化,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FP在各证型间亦明显升高,但以肝脾气虚证升高最为明显。 结论:慢重乙肝证型分布与四诊信息及某些实验室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在统计分析四诊信息及某些实验室检测指标与证型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初步辨证分型标准,为以后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起前期探索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以多导睡眠检测(PSG)作对照,应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给出不寐症状“难以入睡”及“睡眠轻浅”的定量测评。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整夜PSG监测,同时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监
目的: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病患者的干预疗效及其胆汁代谢组学特征的改善,同时探讨其防治C57BL/6小鼠胆结石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诊断明确为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的142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对照组70例。除其他正常用药治疗外,治疗组给予口服大黄灵仙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6粒;对照组给予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日3次,每次6粒,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