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种策略行为,而策略的制定与信息的获取密不可分。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学生为了确定自己喜欢的学校和喜欢的专业,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获取信息,例如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活环境、就业水平以及专业课程、专业前景等。然而,获取信息需要花费成本,学生并不一定总能成功获取到信息,实际生活中学生和家长往往对学校和专业信息了解十分有限,导致高考志愿填报决策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高考的择校满意度,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我国高考录取目前主要使用平行志愿机制,在不限制志愿数目的情况下,平行志愿机制等同于Gale-Shapley学生最优机制。关于高考录取机制的研究文献众多,但以往的研究基本都假设学生在匹配前对学校有着确定的偏好,鲜有学者从偏好信息获取角度对大学录取机制进行研究,而实际上学生对学校偏好的确定是高考志愿填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本文围绕高考录取过程中学生对学校偏好信息的获取与提供展开研究,考虑学生对学校的偏好基于学生所获取信息的设定,旨在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提供,以提高学生匹配效用。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采用基于主体的计算机仿真对Gale-Shapley学生最优机制进行建模,研究学生获取自身偏好信息的行为。模型把高考录取看作学生与学校间的双边匹配过程,学生对学校有着确定的偏好,但这种偏好信息需要学生花费成本去获取,成本的高低与信息获取环境的难度有关。模型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理性人,以最大化自身匹配效用作为决策目的,学生需要决定是否获取信息以及花费多少成本获取信息,如果获取信息能提高匹配效用,则学生有信息获取的意愿,获得自身偏好信息的学生以他对学校的真实偏好填报志愿。本文主要从信息获取意愿、信息获取成本、匹配效用和信息提供等方面展开研究,做了如下工作:(1)学生的信息获取意愿以匹配效用的提高作为依据,为了研究信息获取行为对学生匹配效用的影响,我们计算并对比了信息获取前后学生的期望效用。发现当获取信息不需要花费成本时,随着获取信息学生比例的增加,学生的期望效用显著增大,且相比于低分学生,高分学生的信息获取意愿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获取信息需要花费成本时,在获取信息难度较低的情况下,花费成本成功获取信息是学生的优势策略;随着获取信息难度的增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意愿下降;当获取信息的难度很高时,学生的优势策略是不获取信息。且学生的最优花费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超过这一范围后随着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大而降低。(2)为了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行为作进一步研究,我们开发了顺序志愿与平行志愿信息获取与志愿填报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完成行为实验,讨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意愿、匹配的效用和录取公平性。发现当信息成本较低时,相比于平行志愿,顺序志愿机制下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去获取信息,而当信息成本较高时,平行志愿机制下学生的信息获取意愿要高于顺序志愿;且相比于低分学生,高分学生具有更高的信息获取意愿。同时我们对两种录取机制下的匹配效用进行了对比,发现免费获取信息时,学生在平行志愿下的匹配效用高于顺序志愿;而当获取信息需要花费成本时,顺序志愿与平行志愿下学生的匹配效用无显著差异。在录取机制的公平性方面,我们发现学生对平行志愿的公平性估值显著高于顺序志愿。(3)为了研究信息提供对学生匹配效用和录取公平性的影响,我们设置了四种循序渐进的实验环境做对比实验,分别为基础信息环境、大致偏好信息环境、真实偏好信息环境和具体效用信息环境。在模型中,我们假设提供信息使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到零,而缺乏信息则使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到无穷大。在相应信息环境中分别向学生提供对应信息,我们发现在Gale-Shapley机制下,向学生提供大致偏好信息对学生的匹配效用没有影响,但能提高匹配结果的公平性;而向学生提供真实偏好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匹配效用也能提高匹配结果的公平性;当学生知道自己的真实偏好信息时,向学生提供学校的具体效用信息对学生的匹配结果没有影响。